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貴州省黔南州:“仨干部”提前完工“最后一公裡”

2014年04月10日14: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黔南州激勵黨組織“末梢神經”上的基層干部滿懷群眾之心,發揚首創精神,集中火力,有的放矢向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發起沖鋒,涌現出“背篼干部”、“伙計干部”、“快遞干部”等先鋒隊伍,樹立起群眾路線上的標杆、旗幟。 

“ 背篼干部” ,打通日常服務 “ 最后一公裡 ” 。長順縣敦操鄉基層干部不向麻山腹地和一類貧困鄉的現實屈服,從上世紀90年代起,鄉村干部下村組都要背著背篼,順便幫群眾免費捎帶油、鹽、醬、醋,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生產物資,一直發展到今天背黨和國家政策、背民生、背黨群干群。20多年來,干部們不知在山路上來回穿梭多少回,在多年的服務探索中,他們有了統一的背篼,統一的工作服,統一的服務理念、服務制度,讓干部身份亮在陡峭崎嶇的泥石路上。敦操有3個行政村1737戶、7673人,最遠的村民組離鄉政府8個小時步行路程,“一袋肥料累死一個壯漢,一包鹽巴要走一天路”,年輕干部在服務中老去,另一批年輕干部又接過背篼。“背篼干部 ” 贏得了群眾們的真正認可,獲得了各級的充分肯定,在全國引起良好的反響,但他們不在榮譽中飄然,而是以更加堅實的雙肩,繼續肩負起干部與百姓的“魚水情深”重任。持之以恆的態度是他們堅守的動力,“勿以善小而不為”是他們無形的監督者。

“ 伙計干部 ” ,打通感情服務的 “ 最后一公裡 ” 。動真情、用感情,焊實“天氣”與“地氣”的銜接點,這是荔波縣瑤山瑤族鄉干部形成的群眾工作方法。2010年,鄉黨委換位思考,因俗制宜,從瑤族群眾喜歡的“打伙計”著手,引導干部主動上門入戶聯系群眾,與群眾建立起“1+X”結對幫扶關系。實踐証明 “ 伙計”用感情為瑤山換來了新變化,小到提醒“伙計”注意打掃房前屋后的垃圾,轉變落后的生活觀念,達到移風易俗﹔大到幫助“伙計”出主意、想法子發展生產,並讓偏遠的“伙計”自願搬遷到政府駐地,共享改革的紅利。目前,荔波縣五千余名干部以爭當群眾滿意的“伙計干部”為榮,主動與1.8萬名少數民族群眾“打伙計”。那邊“伙計”有困難,這邊“伙計干部”就立即幫忙。“干部喊起口生得很,伙計叫起相當親切,他們將我們瑤族同胞比作親兄弟,我們將他們看成比親兄弟還親。”金杯銀杯不如這句瑤族群眾的口碑。“贈人玫瑰之手,經久猶有余香”。“伙計干部”贈給瑤族群眾的“玫瑰”,正是為人民服務、民族一家親、共奔同步小康的真情“玫瑰”。

“ 快遞干部 ” ,打通政務服務的“ 最后一公裡 ” 。服務群眾的法子很多,隻要干部願意去冥想。龍裡縣三元鎮干部硬是愛找事情做,他們在長期便民利民服務中,發現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多,群眾到鎮政府辦事不方便,於是借鑒“郵政”的運行模式(設點——投遞——回收——分解——反饋) , 以鎮“快遞代辦”中心為窗口,村寨“快遞代辦”投遞點為分支,構建鎮、村、組三級服務網絡體系,並按証照辦理類、繳費報銷類、公益服務類、上訪投訴類分設4個郵箱,向群眾發放專門的郵封和信箋,由鎮服務群眾代辦中心每周安排專人專車定期收取代辦郵件后,進行分解轉辦。這種做法給干部增添了“跑腿”任務,但確實為群眾節約了不少辦事成本。為了提高群眾幸福指數,干部們犧牲得起辛苦指數。在三元鎮一年的成功實踐基礎上,今年龍裡縣正式在鄉鎮推行了“快遞干部”代辦模式,1300余名“快遞干部”目前接收並辦理“快遞代辦”信件兩萬多件,為群眾及時爭取各類項目、資金、幫扶物資折合人民幣9000多萬元,實現群眾困難和訴求“零遺漏”。“服務群眾的方式不但要敢想,而且還要敢試,試好了還得長期堅持,才能保持‘ 最后一公裡’ 暢通無阻”,這是“快遞干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黔南州黨建雲平台供稿  楊靖)

分享到:
(責編:高巍、秦華)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