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學習時聽了一大堆,過過腦子什麼也沒記住……”這是不少學員對以往干部教育培訓的印象。而如今,河北張家口市通過安排更貼近實際的課程內容、實施嚴格的教學管理和採用有效的培訓形式及方法,使干部培訓不走過場,以學風整頓促作風轉變,為深入開展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了個好頭。
“三三教學法”:結合社會現實,重溫紅色傳統
“精神得到洗禮,視野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高,這次培訓真是太值得了!” 日前,張家口市科技局副局長王玉龍對新近市裡組織的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暨群眾工作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感慨良多。事實上,許多學員都有同感。
據介紹,這次培訓分別從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市委黨校等單位請來了10位知名專家學者為學員授課,同時還有8位開國將領的后代為客座教授,講述革命前輩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引導學員把對革命歷史的重溫同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緊密結合起來,把如何弘揚革命傳統精神與做好群眾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課程安排上,組織方採用“三三教學法”,即1/3課程用於思想理論武裝教育,1/3課程用於理想信念和革命傳統教育,1/3課程用於群眾工作法和能力培養教育,從政治信仰、政治理論和工作能力三方面提高干部素質。
依靠張家口革命歷史文化厚重優勢,本次培訓還在課程內容上充分挖掘整理出聶榮臻、董存瑞、丁玲等人的感人事跡和工作往事。“當年,丁玲搞土改,寫出文學名著《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事兒,就發生在張家口,大家都很熟悉,聽了課,我們從中汲取了做好群眾工作的好經驗,今后也要把這些做法融入實際工作中去。”蔚縣蔚州鎮副鎮長王艷東學員說。
軍事化管理:隻認學員身份,不講干部職級
從統一身著迷彩服,集體活動統一站隊,再到“不遲到、不早退、不會客、不開通信工具、不干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等“十不准”紀律,張家口在培訓上嚴格教學管理。
封閉式的管理要求老師與學員一起全程在培訓學院吃住,住宿一律標准間,用餐一律自助,洗漱用具一律自帶。課堂上,不講干部職級,一律一視同仁,嚴明學習紀律——通過課前簽到、座位貼條、對號入座、照相核對,以及定期通報學員參訓情況,對無故不參加亦未履行請假手續的,擇期進行補訓,補訓遲到或無故不參加的,由組織人事部門誡勉談話等措施確保了應訓人員的到位率。
為督促學員圓滿完成學院安排的學習課程,培訓組織方建立了一套跟班管理制度,教學計劃執行情況及學員學習培訓情況都由專門指派的干部跟蹤考察監督。為進一步細化管理單元,培訓方還組建了若干學習小組,抽簽從學員中確定各小組召集人,教學、研討主持人以及發言學員代表。有學員感嘆:“每節課都必須認真聽,每次討論都必須認真准備,否則說不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來,就太丟人了。”
為避免學員“課上聽得感動,課下回去不動”,培訓因材施教,在邀請知名專家高端講授的同時,還特別安排了實踐經驗豐富、長期工作在基層一線的先進典型專題輔導。這種以案例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的模式,生動具體,更便於學員接受。
“剛開始有點不適應,但培訓結束時卻又有些不舍。”參加培訓的張家口市公証處副主任劉和明感言。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1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