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烏蘭浩特依托“三大講堂”實現教育實踐活動“先學先行”

2014年03月31日11: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自去年10月以來,內蒙古烏蘭浩特市“早動手、早學習”,在教育實踐活動學習環節上不斷探索創新,本著服務不同受眾群體的宗旨,依托機關講堂、道德講堂、五老講堂,組織開展了各類宣講活動175場,近7000人次走進講堂之中,成為烏市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學習階段的先導之一。

機關講堂——引領黨員干部先學先行

內蒙古自治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開展以來,烏蘭浩特市把黨員干部的學習問題擺在突出位置,精心組織各類學習活動,引導黨員干部樹立群眾觀點,提高黨員干部群眾工作本領。發揮“龍頭”領學示范作用。春節后上班的第一天,市級領導干部即參加了為期3天的封閉集體學習,四大班子領導帶頭領學,重點學習中央,自治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口頭傳達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內蒙古時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王君書記在全區干部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等內容,通過“集中學習、自學總結、交流研討”等形式,加深了領導干部對中央決策部署的理解和把握。創辦“紅城大講堂·中心組讀書會”。“紅城大講堂”通過邀請國內專家學者、播放專家講座光盤等形式,結合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等方面內容,為全市黨員干部安排專題講座,幫助廣大基層干部深刻認識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五個月來,烏市委先后邀請了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主任慕海平教授、興安盟委黨校副校長格仁其木格、市委黨校教研室主任於靜紅等為烏市各級干部進行專題輔導,構筑了專家學者與基層黨員干部的溝通橋梁。開設網上理論課堂。依托烏蘭浩特·紅都網,創建“文學藝術與理論學習”專欄,設定理論學習專題及理論學習菜單,並刊發相關理論文章。網上理論課堂採取專家在線講座和文字、圖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理論宣傳教育。三中全會后,網上理論課堂共刊發相關理論文章20余篇,成為廣大領導干部和理論工作者進行網上理論宣傳和交流的重要陣地。

道德講堂——提高基層群眾知曉程度

2月24日,烏市都林街騰飛社區以群眾路線教育為主題的“道德講堂”系列講座首講開課。轄區內的國學老師崔珍淑為居民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遠意義及豐富內涵。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到“四風之害”﹔從道德模范焦裕祿、楊善洲,到大家身邊的孝老敬親小區居民﹔從《易經》、《論語》經典名言,到做好一名共產黨員的承諾……崔珍淑的講解贏得了在場居民的熱烈響應,大家還紛紛就教育實踐活動以來,頻頻出現的一些“八項規定”、“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等“新”詞兒提問題、說想法。

為保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烏市充分運用道德講堂活動陣地的宣傳優勢,在講堂內容設置上突出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和群眾立場教育,在宣教形式上採用六小宣教法,即以小卡片、小短信、小段子、小道理、小板凳、小分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講學形式宣傳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讓更多群眾了解、支持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而積極參與活動。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道德講堂151個,舉辦活動700多場次,受眾超過2萬人次。在道德講堂的帶動下,“最美紅城人”張寶泉、邱輝、吳永霞等一大批先進典型涌現出來。

“五老”講堂——激發青少年愛黨愛國熱情

在紅城常年活躍著一支由老干部、老軍人、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組成的“五老”講堂。他們勤於宣講,不計報酬,無私奉獻,是烏市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核心力量。目前,烏市“五老”講堂共有25名成員,每年在全市舉辦各類宣講報告會近百場,聽眾超兩萬人,其中主要是學生,還包括教師、青少年農民、殘疾人等。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五老”講堂的宣講人員們走進農村、社區、企業、學校、機關等基層單位,走到青少年中間去,宣講國情、國史、黨史、革命史、建設史、改革開放史,使愛國主義精神深深融入青少年思想意識和精神世界,引導他們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轉化為努力學習的實際行動。活動伊始,為了保証宣講內容科學准確,已年過花甲的宣講員們四處查閱資料,反復修改講稿,並邀請市委黨校教師做專題輔導。此外,“五老”宣講員們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宣講時盡量用大白話、大實話和兒童語言來解惑釋疑,用聊天式、談心式的語氣娓娓道來,做到與學生互動,觸及心靈。“‘五老’宣講團就是我回報黨恩發揮余熱的好平台,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為黨的事業多做一點貢獻。”今年已是83歲高齡的宣講團成員馬文昌這樣說。半年來,“五老”宣講團已開展中國夢·我的夢、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黨史黨情等內容的宣講活動70余場,超過兩萬多名青少年從中受益。(吳宏華 姜麗艷)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