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雲南插甸鄉創新教育實踐活動載體打造農村發展新引擎

打造家庭農場 創新發展方式

2014年03月30日10:42  來源:雲南日報

10年后的春天,當你開車帶著家人來到武定縣插甸鄉康照村的雪桃農場,千畝連片的雪桃花在太陽下競相開放,格外熱鬧,你或是漫步桃花林中,或是拍照留念,或是蹲坐垂釣。傍晚時候,全家人來到雪桃園中的農家樂,煮一鍋香噴噴的土雞,上幾碗美味的生態農家菜,鄉村的美麗與愜意讓你流連忘返。

這是插甸鄉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推進農村股份合作、打造家庭農場,為未來勾畫出的一幅美麗鄉村圖景。

家庭農場激發百姓干事創業激情

在插甸鄉黨委書記余海洋看來,美麗圖景不久就會變成現實,因為現在,雪桃農村家庭農場的雛形已經形成,“組工林”和“世外桃園”兩片雪桃已經近700畝,不久將會在雪桃園裡蓋上歐式建筑,太陽能提水項目也正在建設中。

“我們將依托農村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把這裡打造成雪桃庄園。”站在燦爛的雪桃花叢中,余海洋給我們描述了這片“雪桃庄園”的未來。他說:“以后這裡不但有種植業,到雪桃瓜果成熟以后,我們會進行精深加工,開發新產品,形成品牌,賣到昆明、北京、上海等城市去﹔待雪桃面積擴大到一定程度,產生規模效應,吸引游人來到這裡賞花,或者在雪桃成熟時來這裡吃‘自助’雪桃,我們就可以鼓勵周圍村民進來發展農家樂,這樣,就形成了一產、二產、三產兼備的農場經濟。”

農場,是指農業生產單位、生產組織或生產企業,以從事農業生產或畜牧養殖為主,經營各種農產品和畜牧產品。插甸鄉的農村家庭農場有何特點?余海洋解釋,這些農場有集體股份等資本參與建設,它是形成規模、具有一定集體性質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村家庭農場是省委組織部挂鉤插甸鄉以后,探索農村產業發展新模式、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個大膽嘗試。”省委組織部干部徐瑞林介紹,在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和推廣農村股份合作取得一定效果后,老百姓干事創業的激情被充分激發起來,常務書記和地方干部就考慮,怎麼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以新的模式發展新的產業,讓群眾更快富起來?

靠種烤煙、包谷,養幾隻雞、幾頭豬,都是小敲小打,要實現收入翻番、倍增,基本不可能。“必須引進高產、優質、增效的產業,形成規模。”余海洋和下派的幾任常務書記反復商議,並先后到省內外考察,咨詢相關專家,尋找適合插甸鄉發展的產業。

雪桃樹就是一個成功的嘗試。根據插甸鄉的氣候特征,鄉裡從麗江引進了一批雪桃,經過認真管理,精心栽培,獲得了豐收。接著一個大膽的想法產生了,為何不引進企業,實行企業、集體和農民共同入股的形式來管理呢?這樣既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企業也從中受益,最關鍵的是能帶動農民群眾增收致富。說干就干,雲南崇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被引進來,康照村集體以土地、項目資金和黨組織擔保貸款入股,老百姓也參與入股,雪桃園建設便開工了。

讓群眾參與到農村經濟活動中來

探索不隻在康照村,在整個插甸鄉,經過反復試驗、充分証明,目前已經確定了“栽好一棵花(食用玫瑰)、種好三棵樹(大理漾鼻核桃、麗江雪桃、昭通蘋果),養好雞豬牛羊”的產業發展思路。“有條件的都要鼓勵和扶持發展農村家庭農場。”余海洋說。

在插甸村榮豐小組食用玫瑰種植基地,千畝玫瑰花長勢喜人,數十名工人正忙著鋪設滴灌管道、鬆土鋤草。基地負責人普金祥告訴記者:“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公司目前在榮豐小組種植有1000畝食用玫瑰,年底種植面積將達到3000畝,力爭五年之內達到1萬畝。”

村支書張正明告訴我們,目前村集體正打算爭取資金注入該項目,得到相應的集體股份收入,以便村裡更好地開展工作。

普金祥介紹,除租賃附近村民的土地外,每月有100多名村民到基地打工,打工總收入10多萬元。村民許紹英說:“在家門口打工方便,一年下來土地租金加上打工收入,比以前種地劃算很多。”目前,在基地的示范帶動下,安德、古普、哪吐、增益等村也大力發展食用玫瑰種植。

陽春三月,走在插甸鄉,從插甸榮豐村千畝花香四溢的食用玫瑰花種植基地,到康照村委會組工林“世外桃園”,從安德、古普等大力推廣的特色生菜種植業,到以生豬、仔豬、壯雞、大耳黃羊等為重點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到處是發展創業、欣欣向榮的景象。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農村改革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出現了很多新亮點,土地如何流轉?農村經營組織方式如何創新?服務“三農”金融如何創新?解決問題需要大膽的解放思想、努力地實踐創新。

當地干部認為,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推進農村股份合作、發展農村家庭農場,是民族落后地區推進農村深化改革的有益探索,它的實質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創新群眾投融資模式,讓群眾參與到農村經濟活動中來,廣泛受益。“這對於當前新形勢下打通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具有重要作用。”干部們如是說。(記者 王永剛 尹瑞峰 李毅銘0

分享到:
(責編:李源、秦華)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