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翁旗採訪的幾天裡,我們深深被他們的事跡感染著、感動著。
一
社會保險事業,關系到千家萬戶,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來到翁旗社保服務大廳,一個拄著拐杖的老人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他叫蘇國梁,因股骨頭壞死而殘疾,從90公裡外的烏敦套海鎮來給兒子辦退休手續,妻兒都是殘疾人。對這樣一個家庭,大廳的服務人員給予了特別的同情和幫助。正在大廳值班的翁旗社保局副局長於國忠親自攙扶著老人到職工養老保險窗口,幫著測算保費,算完了,把數字交給他,並告訴他,如果不方便來,讓別人代交也可以。不到一個小時,老人該辦的事全都辦完了,他激動地說:“哎呀,真是服務到家啦。”
在翁旗社保局,局長陳立金笑呵呵地給我們講述他們一樁樁、一件件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故事。
指著社保大廳裡的地稅窗口和工行窗口,陳立金說,這兩個窗口都是新引進來的。以前群眾辦事得跑三個地方——稅務、銀行和社保,現在都集中到了這裡,一站式服務,方便多了。再就是我們的財務股也由樓上下到了大廳,又方便了支付。這樣一來,辦事的人就不用幾個部門來回跑、樓上樓下來回跑了。
這是整合服務窗口。此外,他們還增加了金融硬件設施POS機、快捷發卡機、轉賬匯款機以及自助存取款一體機。工行的同志幽默地說,相當於在這兒辦了個支行。於國忠還驕傲地介紹說,他們的轉賬匯款機還有一個特殊功能:看病挂號。如果想去北京301醫院和北京武警總醫院看病,這個匯款機就能做到,免去了提前進京的很多困苦。
二
對當前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陳局長認識得很深刻,他認為密切干群關系,首先得解決感情上“最后一公裡”的問題,隻有在內心深處和群眾拉近了,才能解決服務上“最后一公裡”的問題,而且這種服務才能持久。
陳局長在旗裡多個部門待過,也在鄉鎮當過領導,他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他說,翁旗總共48萬人,參保群體就達到33萬人,這些人進了社保就是一輩子,我們承擔的工作就是記錄他們的一生、服務他們的一生、保障他們的一生,不能有絲毫的馬虎。
在社保局,陳立金就倡導要方便群眾,不方便自己。上班要提前10分鐘,下班沒時限,下班時間過后,來多少人就接待多少人,什麼時候完成最后一筆業務就什麼時候下班。對服務大廳,實行副局長輪流坐班制,隨時協調解決應急問題。以往,每個股辦完業務后都須由局長簽字,現在改成各業務股集中審核,而且參保人員辦完事后局長下班再簽字,盡最大可能方便群眾。
隻有感情上貼近群眾,服務上才能到位到家。翁旗上有社保服務大廳、下有鄉鎮蘇木社保所,應該說群眾辦事也夠方便了。但他們覺得這還不夠,對那些居住偏遠的、行動不便的、困難的群眾,還要特殊照顧吃些偏飯。
三
3月21日,記者隨翁旗社保局和阿什罕蘇木社保所的工作人員一起來到查干諾爾嘎查,這個嘎查距離阿什罕蘇木35公裡。阿什罕蘇木社保所所長塔拉說,這還不算最遠的,最遠的烏蘭敖都嘎查離蘇木50多公裡,到那裡辦業務,車的底盤拖碎過,復印機顛壞過。在查干諾爾嘎查,我們直接來到了嘎查達那仁滿都拉的家。塔拉說,村部沒有暖氣,我們下來一般都是到嘎查達家。剛進屋,塔拉就忙著安裝復印機,同行的銀花馬上說:“我知道插座在哪兒。”
安好了復印機,社保所的四個同志就忙開了。第一個來辦養老保險的人叫六十一,繳費600元,是給他們兩口子和自己的父母辦理。銀花在自帶的筆記本電腦上查繳費明細,迎春開票,塔拉復印戶口本、身份証,興安填寫參保登記表,四個人配合得天衣無縫。不一會兒,六十一的業務辦理完,拿著手續樂顛顛地走了。
辦完幾個繳費的,他們又收拾起辦公設施去另外兩家發放養老保險待遇証卡。在一個牧戶的門口,我們看到一個老人拄著拐杖,在妻子的攙扶下艱難地走回家。聽清來意,他不住地說謝謝。老人叫留喜,因腦出血而重殘,今年60歲,已經繳了三年的費,其中自己繳了兩年,國家因其重殘為他繳了一年,每年100元,現在已經到了領取待遇的時候。銀花算了一下,他每月能領64.97元。記者看到,發給留喜的那個証叫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証,那個卡是內蒙古農村信用社的“福”農卡。塔拉說,對這個困難戶,從沒讓他往所裡跑過,都是上門服務。
接下來我們又來到胖小的家門口,胖小正好夠60歲,也是給他發卡。剛要進院,胖小的兒子出來說,不能進去,我媳婦正在坐月子呢。遇上這種特殊情況,塔拉也來了個特殊處理。就在大門口讓胖小的兒子替父親簽了字,先領了卡和証,手續后補。
辦完這些業務,塔拉又開著自己的車,拉著三個同事到幾十公裡外的海拉蘇鎮存錢去了。他說,局裡有規定,收繳上來的錢不能在手裡過夜,哪怕是100元錢也得存上。
望著漸行漸遠的車輛,記者感受到一縷縷和煦的春風拂面而來,仿佛迎春的銀花開放在巍巍的興安嶺和廣袤的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