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於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社會矛盾凸顯期。各級黨委和政府應自覺堅持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就需要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將情、理、法相結合,創新群眾工作方法。
以情感人。動人心者,莫外乎情。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隻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隻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一些黨員干部群眾觀念、宗旨意識淡薄,對群眾缺乏感情、態度生硬,嚴重損害了黨群關系。鑒於此,做好群眾工作必須解決好對群眾的感情問題。應始終牢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樹立為民宗旨,站穩群眾立場,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謀群眾之所需﹔把群眾當作親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落腳點,一切從群眾立場出發,把群眾意願作為工作的“風向標”,把群眾評價作為工作的“試金石”,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情感受群眾疾苦,真正解決群眾困難。
以理服人。一些黨員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簡單粗暴,習慣於發號施令、做表面文章,不願、不會、不敢用說理、教育的方式做工作,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做好群眾工作,必須克服這些問題,做到以理服人,付出三“心”。一是熱心。善於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多從群眾角度看問題,充分理解群眾苦衷,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信得過的方式,積極主動地說服群眾,熱情真誠地教育群眾,決不能以權欺人、以勢壓人。二是耐心。善於運用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運用辯証思維和聯系、發展的觀點,客觀理性地幫助群眾分析問題,向群眾講清情況、說明道理,耐心細致地做群眾工作,在面對面的循循善誘中解疑釋惑、化解矛盾。三是細心。善於掌握政策、把握分寸,認真細致地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採取群眾易於接受的方式,多管齊下協調利益沖突,將糾紛協調在萌芽狀態,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階段。
以法育人。當前,群眾反映訴求和民主參與的願望日益強烈,但不少人這方面的能力水平明顯不足,法律意識比較薄弱。一些人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隻問結果不計手段,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秩序。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應教育引導群眾樹立法治觀念,充分認識個人權利必須在法治軌道上行使,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權益,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應教育引導群眾以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保証權益受損群眾能得到及時公正的救濟,使司法途徑成為公民自覺理性的選擇,堅持訴訪分離,嚴格實行訴訟案件與信訪案件分開辦理。同時,黨員干部應熟悉法規政策,依法履職,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開展,特別是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群眾工作,切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作者為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