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太原每年專項撥款1.1億元給社區

社區惠民,加強“最后一公裡”

記者 劉鑫焱

2014年03月25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為民服務不是光修“高速公路”,“鄉村小路”離百姓更近,更要修好。隨著社會治理機制的創新,很多地方民生服務與管理下移,社區錢多了,力量強了。但錢怎麼花、事怎麼辦,老百姓才最滿意?去年山西太原專門出台意見指導社區服務管理,記者一探究竟。

  

  初春時節,記者來到太原桃南二社區60號院,幾位老大爺指著自家單元的新防盜門不無得意地說:“這是社區給我們裝的,解決大問題了。”這還得從太原市去年啟動的社區惠民項目說起。

  直面民需

  每年撥款1.1億,讓社區有錢為民解難題

  9個無物業樓院內部沒燈,上下樓得摸著樓梯走﹔社區內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吃不上應時飯﹔小巷高低不平,雨天一身泥﹔單元沒有安全門,各類人員自由出入……幾個社區干部講到身邊百姓曾經的“苦”,頗有些動容。

  “以前社區的人,今天查人口、明天查經濟,就是解決不了啥困難。” 家住海邊街社區的李大娘坦誠說:“‘找事’不‘干事’,這就是以前對社區干部的印象。”

  這樣的“結論”讓社區干部很委屈。“知道老百姓難事多,不是不想幫,是有心無力,真是差錢。”談到以前社區的狀況,青年路一社區干部衛俊英說:“辦不了實事,在群眾面前沒威信,開展工作也不順心。”

  “這些年,我們財力好了、實施了不少惠民工程。”太原市組織部長李志江說:“但是往往公共性較強、針對性偏弱,存在‘最后一公裡’未通的現象。”李志江認為,基層組織離群眾最近,解決問題更精准。基於此,太原市去年出台《關於建立社區惠民項目資金提高社區服務管理水平的意見》,由市縣兩級財政每年拿出1.1億元,為每個社區每年提供資金20萬元,用於解決社區居民最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惠民項目就要突出這個‘民’字。”李志江說:“就是在具體實施中充分體現民需、民願、民意。”

  尊重民意

  “四議兩公開”,社區花錢要有好機制

  “20萬,可不是個小數字。”桃南二社區支部書記李建芳說:“聽到消息很興奮、也很緊張。”如何花好這20萬,什麼樣的項目最適合自己的社區、能惠及更多群眾,一大堆的問號讓社區干部突然感覺有些“頭大”。

  老百姓的意見也不統一:桃南60號、56號宿舍院沒有物業,要安裝防盜門﹔桃南34號宿舍院要安裝門禁系統﹔康樂幼兒園要安裝休閑桌椅。大家說得都在理,社區干部犯難了。大家靈機一動,想出了個好法子:互訪、互評,誰家的困難最“急”,讓群眾自己看。

  社區組織5個院落的居民代表到各院落進行了實地察看、了解,然后召開項目評議會。經評議投票,給56、60號宿舍單元安裝防盜門成為惠民“一號”工程。

  “保証資金最大限度地用於民需,光靠拍腦袋是靠不住的。”李志江坦言,“需要體制機制上作文章,把民智、民意引進來。”

  社區惠民項目推行之初,太原市就把基層農村廣泛推行的“四議兩公開”議事、決策程序移植到社區惠民項目選擇上來:項目確立要在廣泛征求居民意見的基礎上,經社區黨組織會提議、社區“兩委”會商議、社區黨員大會審議、居民大會或居民代表會議決議﹔同時對決議結果和實施結果公開。凡未經“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確定的項目不予立項、實施和結算。

  通過該工作法確定的項目,既最大程度體現民意,又實實在在滿足群眾需求。

  體現民願

  百萬居民受益,夯實基層基礎

  一位常年工作在基層的干部認為,惠民項目不僅對於老百姓是雪中送炭,對社區也意義重大。在採訪中,社區干部普遍反映,惠民項目增加不少工作量,但累並快樂著,希望能有更多這樣的事。李建芳說:“惠民項目下沉到社區,社區也能給老百姓多做點實事了,與群眾感情好了、認可度高了,其他工作也好做了。”

  有些居民對自己的難事沒排上有些擔憂,怕今后沒有惠民項目而泡湯。太原市表示,社區惠民是一項長效機制,每年都會安排相應預算,不會中斷。截至去年底,太原實施社區惠民項目2016個,項目共惠及480個社區的上百萬居民,包括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餐桌、無物業管理小區治理等項目。

  《意見》明確規定:要充分體現“兩個優先”,即優先實施休閑驛站、群眾文體活動等普惠型項目,優先實施重老、為老的夕陽紅工程和看護中小學生的四點半工程等“雪中送炭”項目。

  在調查中,發現老舊、無物業社區對惠民項目的需求度遠高於新型高檔小區組成的社區,前者如雪中送炭、后者如錦上添花。因此太原市提出注重“兩種需求”:老舊小區特別是無物業小區主要滿足居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新建高檔住宅小區重在滿足居民群眾精神需求。

  專家表示,為民服務不是光修“高速公路”,“鄉村小路”離百姓更近,更要修好。基層組織最接近群眾、最了解群眾需求,把合適的事放手交給基層去做,有助於夯實基層組織基礎。


  《 人民日報 》( 2014年03月25日 06 版)

分享到:
(責編:秦華、趙晶)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