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省各地開展。相對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與群眾貼得更近、聯系更緊。
如何真正給自己“照鏡子”,傾聽群眾的真心話?諸暨市著力讓各級黨員干部走到群眾家門口,打通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今年以來,該市各級黨員干部已走訪群眾23.5萬戶,收集意見、建議和民情信息2.8萬條。
傾聽你——
先問百姓再拍板
“您認為我市黨員干部‘四風’中哪個方面的問題最為突出?”“您對搞好我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哪些意見和建議?”……近日,諸暨市趙家鎮黨委書記楊學麗伏在辦公室案頭,仔細研讀《諸暨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調查問卷》。每道題她都思忖再三,然后寫下自己的體會和建議。
和楊學麗一樣,諸暨市“兩代表一委員”、鄉鎮部門主職干部和村民、企業職工代表,以及政府部門的服務對象等都收到了這份調查問卷。
古話說,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為了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找准問題、對症下藥,諸暨市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民意,請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為各級部門和黨員干部“挑刺”:除發放1980份調查問卷外,他們還廣泛發動市級領導、部門和鎮街干部等主動聯系農戶近4萬戶,並通過政民e線、民情微群、黨員QQ群、專線電話等方式廣開言路。
很快,一條條切中要害、甚至有些“不留情面”的意見和建議從四面八方匯總:市級機關部門及下屬單位黨組織層面,存在庸懶散、審批多、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追求部門利益等現象﹔鎮鄉(街道)機關和站辦所黨組織層面,存在聯系群眾不夠緊密,服務不夠主動,對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生產生活問題解決不及時、不到位等問題﹔村(社區)黨組織層面,存在身在群眾之中卻不了解群眾,村級班子亂承諾、不踐諾,服務不主動、工作不積極等問題……
如今,這些意見、建議,都成了諸暨市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風向標。3月5日,諸暨市專門出台“指導意見”,針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基層黨組織的實際,分類開展活動,比如要求兩新組織圍繞“兩個是否”、鎮鄉機關和站辦所圍繞“三個更加”、市級機關部門及下屬單位黨組織圍繞“四個如何”、村(社區)黨組織圍繞“五個對照”開展活動,堅決不搞“一刀切”、“一鍋煮”。
讀懂你——
干部走村不落戶
近日,趙家鎮宣家山村村干部在村委會會議室內,召開了每周一次的村級民情分析會。
“首先,我要自我檢討下,以前沒有真正把民情摸透。”村黨支部書記宣鋒臉色凝重,有些自責地說。其他村干部你瞧瞧我,我看看你:1996年開始,宣鋒就擔任該村村干部,當了5屆村委會主任,如今又連任村支書,“是什麼讓這位20多年的‘老村官’如此自責?”
大伙正疑惑,宣鋒翻開自己的《入戶走訪記錄本》,講起前一周自己走訪的經歷。宣家山村由7個自然村組成,不少村子窩在山裡,要把全村逛一遍,騎摩托車也得花半天時間。這次,他專門走訪了最偏遠的金加彥自然村。
“以前,我自以為對金加彥村很熟悉。”宣鋒說,這些年,村兩委幫助金加彥村做了不少事:2009年,建造一條2400余米的水泥道,解決了村民的出行問題﹔2010年,鋪設全新的電路,村民不再為用電發愁﹔2011年,建起兩個大蓄水池,村民從此喝上干淨水。但挨家挨戶走訪后,宣鋒發現自己其實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為他發現,該自然村的33戶農戶中,除8戶生活條件較好外,其他家庭的人均年收入隻有四五千元。在這裡,不少村民住著低矮破舊的房屋,一些老人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對於這些家家戶戶的情況,他之前並不清楚。
“以后,我們不僅要關注面上情況,更要花時間挨家挨戶訪農戶。”宣鋒深有感觸地說。他的這番話,引起了在座村干部的共鳴。“要盡可能了解實情,幫村民解決困難。”村委會主任宣佰軍說。
伴隨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各地行政村進行了相應的撤並調整。如諸暨市最大的店口鎮店口社區,有2000余戶、6000余人,規模與一個普通鄉鎮相當。全市平均下來,一個村(社區)也有600余戶。村子大了,村干部的眼睛“看”不到了,耳朵不靈了,與村民的距離也疏遠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現在,諸暨市將全市502個行政村劃分成4372個服務網格,覆蓋全市32萬戶農戶,由4230名村干部和大學生村官擔任網格員,負責社情民意收集和民事代辦服務,每季度要把網格內的所有農戶走訪一遍,即便農戶長期在外,也必須電話溝通,以真正了解老百姓在想什麼,老百姓需要什麼。
溫暖你——
排憂解難心氣順
要做到和老百姓“零距離”,關鍵是要解決好老百姓的感情和心情問題。因此,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既要打通服務的“最后一公裡”,更要打通心理上的“最后一公裡”。
蔣帥今年28歲,長得白淨斯文,今年2月成為楓橋鎮駐楓源村的專職駐村干部。上午在村服務中心接待群眾,下午上門走訪農戶,這是他的工作常態,即便是雙休日,他大多數時間也待在村裡。
“對我們來說,走訪村民是一門必修課,情況了解了,感情增進了,工作也更自信了。”蔣帥笑著說,剛來時由於不熟悉農村情況,群眾瞧不起他,干起工作來總是不夠自信﹔但現在走在田間地頭,感覺自己底氣足多了。
這種底氣,是蔣帥用兩條腿走出來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一個月來,他已經上門走訪了100多家農戶和困難家庭。他手裡的《入戶走訪記錄》,因為經常翻閱而泛起褶皺,上面密密麻麻寫著一條條走訪信息:時間、地點、走訪對象基本情況、需求以及意見、建議等都記錄得很詳實。每則信息的右下角,還簽上了農戶的名字。走訪時,他得知村民夏阿姨的女兒患有智力殘疾,日子過得艱難,於是找到鎮社保辦負責民政事務的同事,請他們上門了解情況,終於幫夏阿姨申請到了每月190元的生活補貼。現在,夏阿姨常常說:“如今黨員干部不一樣了。”
作為東溪村駐村指導員,趙家鎮鎮干部陳軼霄常常感嘆自己的“工作軌跡”。之前他擔任過楓源村村委會主任,2004年調入趙家鎮政府工作,去年又受鎮裡委派駐村,再次當起“村干部”。與此同時,他卻深刻感受到一種變化:過去,一般是農戶找村干部辦事﹔現在,更多的是村干部主動上門為農戶服務。前段時間,他到80多歲的村民何老太家走訪,發現她神情憂郁。一問才知道,何老太有3個兒子,兄弟間因為贍養老人的問題起了爭執。抱著“家丑不外揚”的觀念,何老太一直沒對任何人說起此事,選擇自己默默地承受。陳軼霄的到來,讓她找到了傾訴對象。后來,陳軼霄當起“老娘舅”,讓一家人重歸於好。“走訪村民,關鍵是要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讓他們心情更舒暢。”陳軼霄說。
如今,諸暨市的502個行政村,村村都有駐村干部,其中還有392名專職駐村干部。他們的基本職責是“無事勤聯系,有事搞服務”。據統計,今年以來,諸暨市、鎮、村三級共幫助群眾協調解決具體問題372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