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以“三嚴三實”檢驗教育實踐活動成效

肖建國

2014年03月15日10:46  來源:南方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做到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毫無疑問,“三嚴三實”是對新時期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新要求。“三嚴三實”與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兩者是相通相融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領導干部“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將“為民、務實、清廉”從政理念內化於心,樹立風清氣正的干部形象,這本身就是“三嚴三實”的一種具體體現。

  深入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鄉鎮、街道及其直屬單位的黨員都納入參加的范圍,這同縣、市機關相比,壓力更大、責任更重。因為鄉鎮、街道的黨員就在群眾中間,整天與群眾打交道,可謂低頭不見抬頭見。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得好不好,群眾會“窺一斑而見全貌”。鄉鎮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鄉鎮黨員要真正做到“三嚴三實”,要深入群眾中間,以解決群眾的各種難題為抓手,會啃、敢啃、善於啃硬骨頭。

  會啃硬骨頭,就是要加深對群眾的感情。啃好骨頭,需要把骨頭擺順。橫了,進不了嘴﹔豎了,會卡住牙。擺順,就是要把自己當成群眾的一員,時時處處替群眾著想。鄉鎮黨員身在基層,但有的人卻以群眾的主人自居,不進群眾的門,不理群眾的情﹔嫌棄群眾衛生差,討厭群眾沒文化﹔對群眾生活疾苦漠不關心,對群眾上訪麻木不仁,以致於黨員和群眾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少。一些看似“偶發的瑣事”,卻能迅速發展成為群體事件,折射出的就是黨群關系的冷漠。要改變這一狀況,就要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視民之不安如疾痛在身,時刻把群眾的困難、冷暖放在心上。用真情實感融洽和群眾的關系,切實拉近同群眾的距離。有了感情,就能催生行動,對群眾遇到的難題就能夠積極擔負起責任,扑下身子埋頭苦干,以實際行動讓群眾感受到深情厚誼。

  敢啃硬骨頭,就是要在困難面前勇於擔當。大家都知道,骨頭縫裡面的肉是最香的,然而,也是最難啃的。因為骨頭碴子多,啃不好,就會嘴破血流。要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共產黨員就要敢於擔當,勇於去啃“骨頭碴子”。這是黨員的“必修課”,是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特別是在鄉鎮,更是檢驗一名黨員是否合格的有力標杆。當前,深化改革正處於一個新的關鍵時期,內外環境復雜,利益訴求多元,矛盾問題多樣,維護群眾合法權益與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日益繁重。越是挑戰重重,黨員干部越是要勇於擔當。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不回避、不推諉、不扯皮,主動靠前請命,勇挑重擔,為黨分憂、為民解難。隻有具備這種擔當精神,才能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

  善於啃硬骨頭,就是在工作中要有務實的作風。是骨頭,都難啃,然而,如果善於啃,就會有苦盡甘來的欣喜。鄉鎮黨員和群眾朝夕相處,必須把求真務實體現在各項工作中,付諸實踐、見諸行動、取得成效。隻要是群眾提出的問題,哪怕再小也要用心去做,不消極、不懈怠﹔答應群眾的事情,哪怕再難也要設法去完成,不折騰、不忽悠。譬如有的民事矛盾,一開始就積極公正地加以化解,就不至於形成積怨,不至於讓小問題釀成大問題。真正做到群眾的要求就是我們的追求,群眾的呼聲就是我們的心聲,群眾的意見就是我們的政見,一言一行為百姓解憂愁,一筆一劃為黨增光彩。

  如果鄉鎮黨員能真正做到“三嚴三實”,把“硬骨頭”啃好了,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就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就能樹立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作者單位:中共惠州市惠城區委調研室)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