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豬嗷嗷叫著,預示著劉加財全家一年到頭的豐盈與喜悅,房檁子上吊起雪白的棚,骨折的腿也痊愈了,“來家吃豬肉血腸”的信兒更是早早捎到了結對幫扶干部的手中......
通過綠色通道上大學放寒假回家的閨女,幫著老爸齊連柱加起了微信,短短幾分鐘,結對拉手的“親戚”成了微信好友,小小屏幕間,傳遞起了黨員干部與困難群眾“微”時代更便捷的冷暖喜樂的共知共享......
下基層干部們幫著跑項目、跑貸款蓋起的蔬菜大棚裡春意盎然,又一茬兒菜馬上上市了,在果菜飄香中勞作的彭文彬臉上漾著笑容:嘎嘎新的票子真真兒的腋在腰裡,這心裡老踏實了!
去年10月以來,烏蘭浩特市本著邊學邊查邊改邊建的原則,“早”字當頭,開展起了“先行一步早開展、先學一步受教育、先查一步找問題、先改一步促落實、先建一步立制度”教育實踐活動,他們積極創新活動載體,緊緊依托黨員干部下基層“主題工作法”, 下村、入戶、進社區,直接聯系群眾、服務群眾,一時間,想實事、辦實事、辦成事成為黨員干部日思夜想的課題,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真真切切的要把老百姓心中期待變為眼前現實。
干部工作有主題 真心真意深入群眾
交通便利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反而遠了﹔通訊發達了,干部群眾的溝通反而困難了﹔干部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反而下降了。怎樣密切干群關系?怎麼做好群眾工作?干部下基層干什麼、怎麼干,如何讓干部心裡有數,腳下有路,干出成效?
烏蘭浩特市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並根據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工作實際,首先在嘎查村干部、下基層干部和大學生村官中創新推行“主題工作法”,即圍繞“走訪、研討、服務、化解、評議”五個主題開展活動,通過“走訪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研討日”理清問題、分析問題﹔通過“服務日”、“化解日”辦好實事、解決問題﹔通過“評議日”,查擺問題、整改提高。在試行一段時間后,又將“主題工作法”拓展到城市社區,在黨員干部進社區活動中推行“進社區、入網格、結親戚”活動。
這是今年以來在烏市農村、社區常見的情景——村屯裡、鄰裡間,總能見著一些衣著朴素的機關干部,他們進屯、入戶,一家、兩家、三家......在燈下、在大棚裡、在飯桌旁,他們或與村民拉家常話農事,或幫著身體不便利的低保戶搞衛生、搬東西。他們專注地傾聽群眾心聲,並不時在本子上記下他們的所需所盼,農業水價問題、小尾寒羊養殖項目、轉移就業問題、文化廣場建設、社區網格的建立......就這樣一個個進入了入村、進社區干部的心中、落實在了幫扶解決的行動上。
下基層聯系服務群眾的黨員干部每天或每周從“走訪日”、“研討日”、“服務日”、“化解日”、“評議日”中確定一個工作主題和任務,將工作措施具體化、內容任務數量化、完成效果指標化。細化活動載體,提高聯系服務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五個主題”梯次推進,互動促進,形成完整鏈條,增強了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提高了基層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了黨員干部受教育、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目標。
群眾冷暖有人問 實心實意服務群眾
隻有把身心植根於人民群眾的沃土,真正知曉農民想什麼、盼什麼、急什麼、要什麼,才能把准群眾需求的“脈”,找准群眾困難的“結”,才能把好事辦在群眾的心坎兒上。
烏市林業局通過“走訪日”了解到,前兩年興安盟委辦公廳作為五豐村的結對幫扶單位,幫建了4座溫室蔬菜大棚,承包的村民淘到了“第一桶金”,村民們對這個項目非常認可。群眾的需求,就是黨員干部行動的號令。林業局隨即結合“研討日”,與“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共同商議,確立了發展葡萄大棚的發展思路,去年幫助協調解決了建設80棟冷棚所需用地的問題,又陸續投入20多萬元,為村民提供4萬株大棚果苗,今年又邀請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和跟蹤服務,這不,眼瞅著葡萄苗綠茵茵的抽枝發芽了,成活率達到了99.9%,村民的增收致富渠道拓寬了,老百姓脫貧夢也快要實現了!
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為聯系服務群眾的出發點和首要任務,推行“走訪日”、“研討日”,通過“問民需”、“理思路”,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據了解,主題工作法啟動以來,烏蘭浩特市共下派1000名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征求群眾意見建議974條,幫助發展主導產業、特色產業13項,解決群眾實際困難642件。其中,今年1、2月份征求群眾意見建議36條,解決群眾實際困難65件。
義勒力特鎮黃家店嘎查72歲的村民姚桂蘭,右腿殘疾多年,行動不便,生活困難,亟需安裝假肢。結對幫扶干部、烏市綜合執法局辦公室副主任王壯得知這一情況后,明確了“服務日”的重點,多方協調為老人籌集了1.6萬元安裝費用。資金籌集到位了,可是老人行動困難,不便就醫。王壯一次次背起老人,前去就醫,今年春節,姚桂蘭老人也樂呵呵的屋裡屋外地張羅起年夜飯來,她逢人便講:“王壯就是我的腿。他侍候我,比我兒子還細,我要有這樣的兒子多好!”
把解決基層困難和群眾問題作為聯系服務群眾的落腳點和根本要求,推行“服務日”、“化解日”,通過“辦實事”、“解心結”,讓群眾在得實惠中感受到黨的溫暖。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幫扶資金2338萬元,捐贈物資總額197萬元,排除化解矛盾糾紛108件,開展各類群眾性文體活動160場次,參與活動人數2萬多人次。其中,今年1、2月份投入幫扶資金4.6萬元,捐贈物資總額22.4萬元,排除化解矛盾糾紛18件。
干部好壞群眾評 全心全意贏得群眾
“趙雲凱,1月份出勤記錄14天,2月份10天......五豐村黨總支書記王有拿著一本厚厚的《主題工作法考勤簿》公布完駐村干部出勤情況后,村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語打開了話匣子。隨后,群眾代表在每名下基層干部工作滿意度測評表上審慎地做出了自己的評判。
“過去辦事都是我們去找政府,現在大不一樣了,黨員干部主動上門提供服務辦實事,送政策、出點子、謀發展、解難題,不一樣的服務讓我們親得就像一家人一樣。”提起干部下基層,烏蘭哈達鎮腰樂村村民李智友連連豎起大拇指。
推行“評議日”,將“主題工作法”落實情況,作為對各鎮、市直各單位和嘎查村、社區黨組織年度目標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獎優罰劣,單獨考核,對嘎查村兩委班子、村官、社區書記、主任、駐村進社區干部進行年度滿意度測評。通過查閱檔案記錄、走訪黨員群眾等方式,實地驗証為民辦事、服務發展情況。對群眾不滿意的,進行責任追究。
“從前干部干的咋樣,領導說了算。現在,干部來沒來,干得怎麼樣,讓群眾來評判。我們推行‘主題工作法’的根本,就是要用老百姓心裡的那杆秤給干部們定定砣。”烏蘭浩特市委組織部長韓海臣在下基層干部滿意度測評會上推心置腹地說。
“主題工作法”推行以來,解決了干部下基層干什麼、怎麼干、干得好的問題,把干部“要我干”變為“我要干”,把群眾“往上跑”變為 “及時辦”,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吳宏華 秦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