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李紅:堅持群眾路線 實現科學領導

2014年02月20日09:44  來源:內蒙古日報

  《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中對群眾路線作了表述:“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我們黨90多年的發展史告訴我們,凡是黨的領導思想正確,群眾路線堅持得好,我們黨的事業就興旺發達﹔凡是黨的領導思想錯誤,群眾路線堅持得不好,我們黨的事業就遭受挫折,就失敗。

  一、樹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權力觀和群眾觀,是實現黨的科學領導的基本立場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牢固樹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權力觀和群眾觀,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黨的科學領導的基本立場。

  樹立“一切為了群眾”的權力觀,是我們黨的執政宗旨和政治責任。當前,在我們黨內的確存在著一些領導干部宗旨意識淡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弄虛作假,不務實效,不負責任,貪圖名利,奢靡享樂,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領導干部的權力觀出了問題。實現黨的科學領導,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必須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切實圍繞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腳踏實地為群眾辦實事、謀利益。黨的十八大結束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人民庄嚴承諾,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積累了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和條件,應該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樹立“一切為了群眾”的權力觀,我們共產黨人更要對各類困難群眾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時引用了鄭板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句,並強調,我們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的疾苦更要有這樣的情懷,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心,更多關注困難群眾,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生活水平。

  樹立“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是我們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一切依靠群眾”,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在工作實踐中,必須始終堅持在思想上尊重群眾、相信群眾,在工作上組織群眾、依靠群眾,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從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積極性投入到黨的事業的建設當中去。黨的十八大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團結奮斗。團結就是大局,團結就是力量。全黨同志要用堅強的黨性保証團結,用共同的事業促進團結,自覺維護全黨的團結統一,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促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大團結。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礡力量。

  二、遵循“一切從群眾中來”的決策模式,是實現黨的科學領導的重要途徑

  “一切從群眾中來”,是實現黨的科學領導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徑。遵循“一切從群眾中來”的決策模式,就是要善於將民意上升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借以提高領導決策的民主性和合法性基礎,進而實現黨的科學領導。

  遵循“一切從群眾中來”的決策模式,實現黨的科學領導,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力戒自以為是、不切實際、唯我獨尊,要學會“拜人民為師”,要認真傾聽民意。領導干部不是百事通,不是萬能的。要做群眾的先生,先做群眾的學生。領導干部要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多同群眾交朋友,多向群眾請教。具體說來,在決策前,領導干部不能進行領導意圖的灌輸和誘導,防止和避免領導干部的意見主導了整個決策意見,更不能把領導的個人意願武斷地認為是群眾的需要,為了名利和官位而盲目上項目、搞建設﹔在決策中,各級黨組織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吸收群眾參與決策,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決策討論或評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決策后,要適時公開決策的內容,接受群眾的質詢和監督,並根據群眾意見做出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決策能夠更好地體現群眾的意志。

  當然,實現黨的科學領導,必須反對尾巴主義,不能一味地盲從。領導干部在傾聽和收集群眾意見時,必須提高主動性和科學性,對群眾意見經過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提煉過程,要善於使民意上升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更高層面上滿足群眾的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需要。鄧小平就曾經指出,改革開放中的一些好的政策,就是對群眾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然后上升為黨的路線。

  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正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指出的,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因此,從本質上說,實現黨的科學領導,就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的立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就指出,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系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都是脫離群眾的。可以說,實現黨的科學領導,必須確保決策模式的群眾性、實踐性和預見性的有機統一。

  三、做好“到群眾中去”的宣傳教育工作,是實現黨的科學領導的思想基礎

  “到群眾中去”,是一種領導智慧和領導藝術。做好“到群眾中去”的宣傳教育工作,就是要求各級黨組織必須以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展開宣傳,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和接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而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在實踐中加以貫徹落實。

  做好“到群眾中去”的宣傳教育工作,就是要求領導干部不搞強迫命令,要靠春風化雨,更要發揮典型示范的作用,提高群眾對黨的決策的認同度和貫徹黨的決策的自覺性。關於這一點,毛澤東在《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中就強調,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願望出發。有許多時候群眾在客觀上雖然有了某種改革的需要,但在主觀上還沒有這種覺悟,群眾還沒有決心,還不願實行改革,我們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經過我們的工作,群眾的多數有了覺悟,有了決心,自願實行改革,才去實行這種改革,否則就會脫離群眾。凡屬需要群眾參加的工作,如果沒有群眾的自覺和自願,就會流於徒有形式而失敗。這裡有兩條原則:一條是群眾實際的需要,而不是我們腦子裡頭幻想出來的需要﹔一條是群眾的自願,由群眾自己下決心,而不是由我們代替群眾下決心。

  從實際出發,做好“到群眾中去”的宣傳教育工作,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必須要對社會和群眾的思想動態進行科學把握,要及時主動引導廣大群眾提高思想認識水平,不受支流支配,不受陰暗點影響,不受表面現象迷惑。同時,適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還必須學會利用網絡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善於有理有利有節開展輿論斗爭,幫助廣大人民群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

  “到群眾中去”,是一項長期、細致的工作,與群眾交流和溝通,需要真誠和智慧,二者缺一不可。所謂真誠,就是要耐心傾聽群眾觀點,及時把握群眾的思想動態和問題難題,成為群眾的知心人﹔所謂智慧,就是說在做群眾工作中,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善於分析總結,要有一整套方法和思路,一項一項推進,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學會說群眾話,學會融入群眾生活,最終要學會融入到群眾內心,使群眾從內心接受黨的正確領導。

  四、建立健全堅持群眾路線的制度機制,是實現黨的科學領導的根本保障

  群眾工作是一項常態化、長期性的工作,隻有以科學的制度為保障,才能避免形式主義,為實現黨的科學領導提供根本保障。

  一要建立健全民主科學決策制度。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通過決策咨詢、決策聽証、決策評估等制度安排,對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問題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通過廣泛聽取社會各階層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對決策的科學性做出民主評議和論証,不斷修正和完善領導決策,堅持不調查研究不決策,不征求意見不決策,不經過專家論証不決策,不集體討論不決策,不制定兩個以上的可行性方案不決策的科學決策制度,切實尊重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二要建立健全聯系服務群眾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完善領導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制度,這是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點,是防止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各級領導干部要關心基層聯系點,關心聯系點的群眾,要到聯系點調查研究,要真心實意地交朋友、拉家常,通過面對面交流,直接了解基層干部群眾的所想、所急、所盼。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要通過制定聯系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和制度安排,做到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隨時了解和掌握民意,有效及時地為群眾提供好各種服務。

  三要建立健全維護群眾權益制度。要通過建立健全群眾利益引導、約束、調節的剛性制度,使群眾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同時,保証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維護和調節進入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減少和避免發生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維護群眾權益方面的制度安排是貫穿始終的。比如,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比如,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等。這些制度安排,對於保障民權,維護公平正義,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四要建立健全群眾監督機制。建立健全群眾監督機制,可以切實促進領導干部自覺按照黨的群眾路線的要求提升能力素質,把興趣、心思、精力放在為民服務、勤政務實、干事創業上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作風怎麼樣,存在哪些問題,群眾看得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因此,要通過建立健全群眾監督制度,切實保障群眾參與到黨風建設的每個環節、每項工作中來,幫助領導干部對照群眾的意見找差距,有的放矢去整改,確保作風建設取得人民群眾滿意的效果。

  (作者系內蒙古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分享到: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