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堅持內改作風、外強服務協同推進,努力使整改成效既在機關看得到、讓干部職工叫好,又讓社會上感受得到、讓群眾叫好。
中國地震局以動真碰硬整改提升防震減災服務。一是開展正風肅紀專項治理。取消地震安全性評價人員職業資格核准行政許可事項,清理黨政領導干部在安評資質單位注冊和挂証行為,開展資質單位安評報告集中抽檢和整改﹔嚴肅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和科研開發項目資金違規支出等問題,共處理29人,並在全系統通報。深入剖析案件根源,進一步明確科技開發、外協合同和地震安評資質挂証等方面問題的整改方向。二是更實更細更超前做好防震減災工作。推動農村地震安全建設納入中央農村工作總體部署,推進抗震農居建設,全國已建成抗震農居950多萬戶,惠及4000多萬人。印發《關於加強城市防震減災能力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參與12個城市總體規劃審查和13項國家重大工程抗震設計專項審查,審定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5216項。依靠科技提升防震減災能力,實現地震電磁探測試驗衛星正式立項,完成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立項評估主體工作,開通自動地震速報“直通車”,通過網站、微博、短信、移動客戶端等渠道向社會實時發布自動地震速報信息,岷縣漳縣地震實現2分鐘內自動速報。聯合有關部門在全國開展“平安中國”防災宣傳系列公益活動,努力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
中國氣象局內強管理外強服務推進整改。一是以制度剛性執行規范花錢行為。加大預算改革力度,與各單位簽訂預算管理責任書﹔加強對科技服務收支“兩條線”的規范管理,加大業務科研經費審查力度﹔嚴把項目審批關,對不符合要求的堅決叫停﹔加強對政府採購行為的監管。二是動真格轉文風改會風。2013年局發文數量同比減少22.1%。原計劃召開的全國推進氣象現代化會議改為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召開,第五期司局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由10天壓縮為4天,並套開全國氣象科技和人才工作會議。壓減2014年度全國氣象局長會參會人數,會議地點選在氣象部門內部賓館。三是推動氣象工作更好服務民生和發展。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及信息發布,2013年共啟動應急響應22次、累計172天﹔聯合國土資源部門成功預警預報1757次地質災害,避免大量人員傷亡﹔全國共發布氣象災害預警11.75萬次,因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較過去5年平均數減少20%。圓滿完成“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交會對接等多項重大工程氣象保障。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聚焦問題開門整改。集中開展整治文山會海和檢查評比泛濫、公務用車、辦公用房等3項專項整治,會議、發文和簡報數量同比減少28%、45%、50%,減少評比達標表彰項目16個,清退違規使用公車7輛。局班子成員、機關各部門負責人3天內全部騰退超標辦公用房。修訂局工作規則、會議管理辦法、機關食堂公務接待用餐管理辦法、精簡公文管理規定等制度,提升機關管理規范化水平。針對反映測繪地理信息成果使用不便問題,大力加強“天地圖”網站建設,為公眾提供24小時不間斷“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務。針對反映地理信息資源共享不夠問題,與有關部門加強溝通,實現資源三號衛星與天繪衛星、資源一號02C衛星等國產遙感衛星的信息共享交換,提高地理信息資源利用效率。堅持開門整改,局主要負責同志通過個人微博面向社會征集整改意見,班子成員深入群眾廣泛聽意見﹔由一線職工、基層群眾、青年干部、黨外人士代表組成群眾監督聯系組,廣泛收集意見建議,實時監督整改成效。
中國地質調查局放管結合更好服務科研、服務社會。一是為科研鬆綁,向基層放權,解決管理層級臃腫、效率不高的問題。把不該管、管不了和管不好的事情放下去,把頂層設計、宏觀部署、協調監管搞起來。完善項目管理機制流程,形成局——管理單位——承擔單位三級體系,補充566名專家進入專家數據庫,把項目管理由“機關說了算”轉變為“專家說了算”,切實構建“管理搭台、業務唱戲”的工作制度。借助政府、社會力量開展聯合監督檢查,建立監理制試點,形成對項目成果質量、業務進展嚴格監管的制度化約束。制定事務公開指導意見,細化事務公開目錄,讓重大事項、項目管理、干部人事、財務裝備等工作在陽光下運行。二是大力推進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解決服務不主動、不到位問題。以社會化需求為導向,構建以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為主體、各省區市館藏機構共同參與的地質調查資料信息服務體系,向社會及民眾提供基礎地質、礦產資源等領域的信息服務。在確保涉密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及時發布覆蓋全國范圍的地質圖,為社會提供范圍廣、時效新、使用易的地質調查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