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陳毅元帥回憶錄》,有這樣一段往事令人感懷。1959年陳毅回故鄉四川樂至縣省親,正值一座石橋建成。家鄉人民紛紛提議取名為“元帥橋”,以紀念陳毅元帥對人民的豐功偉績。陳毅知道后,卻說:“我陳毅算老幾嘛!真正值得紀念的是勞動人民……,叫‘勞動橋’好不好?”鄉親們聽罷,激動萬分,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此事雖然已經過去50多年了,如今回想起來仍然意味深長,讓人感慨不已。之所以要將“元帥橋”改為“勞動橋”,這是因為陳毅元帥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他看來“真正值得紀念的是勞動人民”,他沒有忘記,淮海戰役數十萬群眾推小車送補給、蘇區群眾“十送紅軍”、沂蒙山紅嫂用乳汁救活解放軍戰士……
所以,將“元帥橋”改為“勞動橋”,正是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一刻也不敢脫離群眾,一刻也不能忘本、一刻也不敢忘本的最好見証。
列寧曾經指出,對於共產黨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因為一個政黨,隻要有人民的支持,就無往而不勝﹔脫離了人民,最終必然會敗下陣來。人民是執政者之根本,脫離了群眾,就失去了執政基礎,就失去了群眾中蘊涵的無窮智慧和巨大創造力。這既是歷史的經驗的總結,也是現實的明智抉擇。
然而,現如今, 當年的“革命黨”早已成為“執政黨”,客觀上沒了被敵人追剿的危險,沒了離開群眾就不能生存的境況,於是乎,在一些黨員干部身上便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交通發達了,離群眾卻遠了﹔生活條件好了,對群眾感情卻淡了﹔通信方便了,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傳統卻丟了。他們忘記了前輩,也忘記了群眾,更忘記了自己是誰,開始講面子、重排場,高高在上,至於回鄉“光宗耀祖”,更是擺出一付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派頭,把黨群、干群關系如“油水”般分離,有的甚至如“水火”般不容。這是極其危險的,要知道,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和魚水之情,是黨的“命根子”,人民群眾永遠是歷史航船的主人,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試想,作為執政黨,長期脫離群眾就必定會失去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失去靠山和力量,民心的“長城”也必然會坍塌,那麼,還會有人不惜一切地支持我們,“把最后一口糧,送給我們當軍糧,把最后一尺布,送給我們做軍裝”嗎?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重溫陳毅元帥把“元帥橋”改為“勞動橋”這段往事,有利於幫助我們的黨員干部弄清這樣一個道理:人民群眾是我們的根,人民群眾是我們的脈,在什麼時候、什麼條件下,都不能忘本、斷脈,都要懂得感恩、懂得“真正值得紀念的是勞動人民”,要放下“架子”,丟開“面子”,“近距離”走到群眾中去,視人民為父母,待群眾如親人,真正貼近群眾、深入群眾、不忘群眾,自覺地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在知民情、曉民意、解民難、排民憂的過程中,成為群眾衷心信任擁戴的人。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用“日穿草鞋,夜打燈籠”的蘇區干部好作風,“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的革命好傳統,構成一個13億人民的“命運共同體”,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譜寫新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