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突出強調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和鮮明特點,指出這批教育實踐活動是在“群眾家門口展開”。那麼,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深意,把握這一特點,從而使活動搞得認真扎實,取得群眾滿意的效果呢?
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是黨員干部等活動主體與基層群眾離得近的一個生動比喻和形象說法,既讓教育實踐組織和參與者有與群眾近距離感,也讓廣大群眾感到便於參與、便於監督。面對這樣一個鮮明特點,筆者以為須做到以下幾點。
既然在“群眾家門口”,就要敞開門讓群眾提意見。交流是需要相互敞開大門的,如果我們關門搞活動,群眾就無法參與進來。群眾的參與十分重要,走群眾路線的目的是為了群眾,群眾對問題的感受最真切,群眾能幫助我們找出身上存在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不要以為離群眾近,就覺得群眾的意見建議都知道,其實,有的領導干部離得近也對群眾的呼聲不知曉,離得近也會對群眾意圖不理解。群眾的意見是我們整改的重點,群眾的要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隻要敞開大門搞活動,讓所有參與教育實踐者與廣大群眾融為一體,變成一家人,既身子坐在一起,又心聲交流在一起,抓住問題重點,掐住矛盾要害,活動就不會跑題、走過場。
既然在“群眾家門口”,就要把群眾請進來幫助搞整改。整改需要經歷“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環節,鏡子在哪裡?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就是鏡子,隻有和群眾促膝交談,讓群眾敞開提意見,才能通過群眾這面鏡子看到自身問題。正衣冠,既要自己會正,有時也要他人幫著正,衣服穿在身上,會有看不到的死角,他人幫一幫,把衣服穿周正了,才能給人以良好形象。洗澡的目的是除污垢。泡澡需要他人幫助搓擦。在這一點上,群眾是最好的幫手,隻要我們敞開胸懷,不怕疼痛,群眾就能幫我們搓擦干淨。治病是整改的關鍵,無論身有惡疾,還是患有小恙,都需要認真對待。而群眾就有“靈丹妙藥”,是幫助我們治病的良醫。一直以來,我們黨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大都是群眾幫助糾治的。就是今天,群眾也依然利用報紙、書信、網絡、微信等方式幫助我們糾治問題,使我們改正了許多錯誤。因此,要治好思想上、作風上、道德上的疾患,必須讓身邊的群眾提供幫助。
既然在“群眾家門口”,就要讓群眾發揮好監督評判作用。沒有監督和評判,整改就像沒有秤砣的杆秤,是稱不出重量的。這也猶如醫生給人看病,如果醫生不是這裡查查、那裡看看,望聞問切,而是一味恭維病人身體如何健壯,那就等於害了病人。教育實踐活動發揮群眾的監督和評判作用,主要是讓群眾評判活動深入不深入,細致不細致,受教育者思想認識是否有真提高,對群眾的意見是不是真的聽了進去,糾治問題是不是真的逐條落實,訂立的措施是否具有科學性。教育實踐活動過關不過關,不是自己說了算,主要是群眾說了算。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之所以相對圓滿,就因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真改了,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真糾了,領導干部作風真變了,貪污腐敗、慵懶霸道現象真少了,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贊許。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搞,群眾看得更細,看得更清,所以必須用群眾這把尺子來衡量,凡是群眾認可的,就算有成效,凡是群眾通不過的就要回爐重來,直到認可為止。
活動開展在群眾家門口,既是考驗和挑戰,也是機遇和條件,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和條件,切實把基層黨員干部中的各種問題解決好,提升素質,樹好形象,走實群眾路線,贏得群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