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廣西崇左市委的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上獲悉:崇左市創新實施領導干部“駐村蹲點”制度,領導干部帶頭深入農村、企業、部隊,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2013年,崇左市委常委會成員共下村118天、夜宿農家93晚﹔市、縣兩級領導深入聯系點調研指導2135次,駐村蹲點1097人次,走訪群眾19318人次,為群眾辦實事1376件次。
入農戶,察民情,駐村蹲點解難題
去年11月11日夜,台風“海燕”襲擊崇左。12日,市委書記黃克來到扶綏縣柳橋鎮扶岜村岜料屯,與受災群眾一起搶收被台風吹襲倒伏的水稻。晚上,黃克住在村裡,傾聽大家的救災意見。
在駐村工作隊的印象中,這是黃克2013年第三次駐村夜宿了:第一次是解決甘蔗生產機械化的問題,第二次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這一次是救災。黃克在工作日記中寫道:“受風雨襲擊倒地的甘蔗,如果不能在48小時內扶起,待土地硬化便扶不起,勢必導致減產。而農民損失會導致工廠損失,工廠損失會導致財政損失!”
基層的問題較復雜,需要耐心細致做工作。“去年5月,我挂點幫扶夏石鎮新鳴村板小屯。為建設停車場和公廁,當時需佔用一隊集體用地5畝,對此各方分歧很大。”崇左市市長孫大光回憶道,“經過多次入戶動員,耐心分析利弊,最終才使群眾意見達成了一致。現在,停車場已經建設完工。”
駐村干部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美麗鄉村和社會文化事業等方面,辨証施治,對症下藥。
據統計,2013年,崇左市共有32名市四家班子領導、200名縣四家班子領導,121個市直單位、339個縣(市、區)直單位挂點聯系和幫扶全市的207個貧困村,有10576名干部結對幫扶11431戶貧困戶,幫扶和引進資金32454萬元。
下得去,住得穩,制度保障助長久
崇左市江州區左州鎮村民蒙世杰說,我們需要干部下鄉訪民查情,但不歡迎“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視察,更討厭“作秀”的干部。
“駐村蹲點”活動開展以來,村民看到了領導干部務實清廉為民的優良作風,實效明顯,但仍然擔心活動只是“一陣風”。對此,崇左市在活動開展之初就啟動制度探索。為保証領導干部“下得去、住得穩”,崇左市委要求市四家班子領導干部每個月必須到聯系點調研指導工作1次以上,每年至少在“東家”住6個晚上﹔處級領導干部每年至少在“東家”住6個晚上﹔處級后備干部每年至少在“東家”住12個晚上。明確不完成駐村任務的處級后備干部,不予以提拔重用。
駐村蹲點幫農民解決問題,訪出了民情,談出了感情,贏得了民心。駐村村民們一致贊揚,自治區領導也給予表揚。現在,崇左農村出現了搶著要“駐村工作隊”的局面﹔扶綏縣渠黎鎮吉到村把黃克看作“榮譽村民”。
無會周,無擾周,工作創新保常態
崇左市委規定,今后每月第二周為“無會周”,在此期間,不召開全市性會議,不舉辦大型活動,領導干部的主要任務為深入基層,聯系群眾,解決問題﹔規定每月第三周為“無擾周”,在此期間,市級、市直機關的領導干部無特殊情況不下基層,讓基層同志集中精力抓工作,減少“一窩蜂”下基層,增加基層負擔的現象。
市委還要求領導干部在駐村蹲點中“結一聯五”,每個領導干部帶領所在支部與一個村黨支部結對,選擇5戶群眾(貧困戶、五保戶、困難黨員、村干部、致富能手各一戶)直接聯系、重點幫扶。
黃克向記者解釋制度設計的意圖,“無會周、無擾周制度,讓領導干部從文山會海中走出來,下到基層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學習服務群眾的本領,提高新形勢下開展群眾工作的能力,養成走基層、抓落實的作風,深入基層為民辦實事。”他說,隻有願意與老百姓交朋友,才能了解到農民群眾的期盼﹔隻有群眾也把你當成朋友,才能和群眾互說貼心話,才能使干群目標一致,真正為群眾辦實事、為發展找出路。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9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