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之人在承受病痛折磨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思“未病好”。由此聯想到作風建設,在“治已病”的同時,更要“治未病”。
事實上,不管對人身之病,還是對作風之病,如果隻重於“治已病”,則嫌太晚。《黃帝內經》有言:“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渴得要命才想到挖井,開戰了才忙著造武器,不是很晚了嗎!因此,對黨員干部來說,當常思“四風”之害、多想患病之痛,常謀健身之法、多做防病之策,千萬莫等“病了”才思“未病好”。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古人提出的“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就是一種“治未病”的思想。它告訴我們:把未病當作有病防,把無事當作有事抓,把問題真當作問題,居安思危、警鐘長鳴,就能長期保持健康。否則,總覺得自己“免疫力強”,“寡人無疾”,心無有怕、行未有止,不知不覺就可能患病。
遠離“四風”之病,就應有“治未病”的憂患意識。古有羊續懸魚、公孫儀不受魚、陶母封壇退魚的自律,今有共產黨人汪洋湖“12年不吃魚”的自防。吉林省水利廳原廳長汪洋湖“不吃魚”的習慣,許多人知道。自從他調離水利廳后,人們發現,汪洋湖吃魚了!原來,汪洋湖在水利廳之所以不吃魚,是因為水利廳下面管著大大小小幾十個水庫,逢年過節,這些單位可能會往家裡送魚,容易滋長不良作風。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這是防病的一個重要法寶。正如汪洋湖所言:“堤潰蟻穴,這個口子開不得,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就會越收越多,時間長了,就陷進去了。”
事實証明,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四風”之病,早預防、早發現,不但成本低,而且治理起來相對容易。如果腠理肌膚之痒變成腸胃骨髓之患,到了“治五臟”時,則“半死半生也”,必定會痛不堪言,即便是扁鵲、華佗再世,也會束手無策。
正在開展的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個重點就是堅決整治特權病、冷漠病、懶散病、享樂病、揮霍病。作為一名黨員干部,隻有牢固樹立“治未病”的思想,堅持整風與防病並重,及時將苗頭和險患扼殺在萌芽狀態,才能保証不生病、少生病,以體健身正的良好形象凝聚兵心、提振士氣。
(作者單位:73881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