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劉靖北: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2014年02月10日11:12  來源:文匯報

 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進一步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要堅持群眾路線,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群眾路線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為新形勢下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理論和歷史邏輯的統一,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論述。第一,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本質體現。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這條基本原理,為我們黨處理黨與群眾的關系、堅持群眾路線提供了根本理論依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群眾路線本質上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隻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我們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隻有按歷史規律辦事,我們才能無往而不勝”。第二,群眾路線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這種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必須是群眾路線。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靠什麼?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離開了群眾路線,脫離了人民群眾,黨就要變質,國家就要變顏色。第三,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90多年來,我們黨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到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在“一窮二白”基礎上起步到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根本原因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了群眾路線。第四,群眾路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動力保障。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動力在哪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中國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那麼夢想就是水中月、鏡中花。

把群眾觀點深深植根於全黨同志思想和行動中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必須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我們黨是一個用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的黨。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最高價值取向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這就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人類的解放。我們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就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教育引導全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深植根於全黨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實到每個黨員的行動上。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著力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增強思想自覺,根本的就是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黨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堅定政治信仰,站穩政治立場,煉就“金剛不壞之身”,筑牢踐行群眾路線的思想根基,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增強行動自覺,就是要真正把思想自覺落實到行動上,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隨時隨地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下最大氣力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特別是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使我們黨永遠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質朴話語,是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執政為民的決心的庄嚴宣示,也表明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更加關注民生,把人民的幸福作為自己的執政的目標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証。我們一定要堅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准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要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切實把人民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惠民政策,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群眾時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要格外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常去貧困地區走一走,常到貧困戶家裡坐一坐,常同困難群眾聊一聊,多了解困難群眾的期盼,多解決困難群眾的問題,多做雪中送炭、排憂解難的實事,形成關心困難群眾的制度化安排。要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特別要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作風建設是保持黨同群眾血肉聯系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正之風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就是違背黨的性質和宗旨、群眾深惡痛絕、反映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作為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有效途徑,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匯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正能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大力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制定和實施了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聚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四風”問題,開展了第一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促使黨員、干部得到了黨性鍛煉,剎住了“四風”蔓延勢頭,帶動了社會風氣整體好轉。但是,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必須經常抓、長期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群眾路線方面存在的問題,要開展好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領導帶頭,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堅持從嚴治黨,貴在“常”“長”二字,必須發揚“釘釘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作善成,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這些論述,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貫徹群眾路線的科學思路和方法途徑,為改進工作作風、貫徹群眾路線提供了科學方法和實際抓手。

協商民主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

中國共產黨90多年來不斷發展壯大,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那麼,中國共產黨的活力來自哪裡呢?歷史實踐証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發展人民民主就是我們黨保持生機活力根本源泉。堅持群眾路線與發展人民民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發展人民民主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民主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從一定意義上說,群眾路線就是中國特色民主或者中國式民主的運作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這一重要論斷,對於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彰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協商民主將群眾路線納入民主政治制度建設范疇,使群眾路線獲得新的政治意義和制度保障。“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它強調的是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集中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根本性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既強調廣大群眾主動的政治參與,也強調領導者要主動深入群眾,是一種全面更真實的參與型民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就把群眾路線納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范疇,轉化為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制度體系,從而使黨的群眾路線獲得了新的政治意義和根本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把協商民主與黨群眾路線相聯系,使協商民主從黨的群眾路線中獲得豐富思想和實踐資源。我們黨90多年的奮斗歷史,就是一部堅持群眾路線的歷史,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巨大政治優勢。把協商民主作為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就是要把群眾路線優勢和協商民主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將群眾路線的優勢轉化為協商民主的豐富資源,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次制度化發展,從而使協商民主植根於黨的群眾路線實踐的深厚沃土,獲得更為廣闊的生長空間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群眾路線的論述告訴我們,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我們黨依靠群眾路線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群眾路線走向未來。

(作者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基地>執行院長、教授)

分享到:
(責編:秦華、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