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薛慶超:從黨史看“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2014年01月29日08: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馬克思、恩格斯對於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主體地位都有許多重要論述,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堅持群眾路線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根本的組織路線”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隻有13個代表,50多個黨員,但是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一切相信人民群眾,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經過長期革命斗爭,推翻了強大敵人,奪取了革命勝利。實踐証明,中國革命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離不開群眾路線。

中共二大就提出,黨的一切工作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1925年中共中央的一個決議指出,中國革命的命運,取決於黨會不會組織群眾、深入群眾。中共六大提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在開創武裝奪取政權、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過程,堅持群眾路線更為迫切。但是,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並非一帆風順。1929年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的紅四軍七大,就出現一些爭論。一種意見以毛澤東為代表,認為紅軍除了打仗之外,還要深入群眾,做群眾工作,建立革命根據地等。一種意見認為,紅軍隻管打仗,要求流動游擊、走州過府。結果,毛澤東的意見沒有通過,原任的紅四軍前委書記也未能當選。會后,毛澤東離開紅四軍,到地方指導工作。

但是,紅四軍黨內的爭論並沒有解決,又召開八大,認識仍然沒有統一。會后,紅四軍派代表到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聽了匯報,做了重要指示——《中央對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共中央指出,毛澤東的意見是正確的,應該仍然由毛澤東任前委書記。其中還三次提到群眾路線:籌款要經過群眾路線,沒收地主豪紳財產要經過群眾路線,給養及軍需品問題也要經過群眾路線。

紅四軍迅速傳達中共中央指示,請毛澤東回紅四軍。毛澤東召開了基層干部座談會、士兵座談會、群眾座談會等,把紅四軍黨內存在的各種認識和問題,一一梳理清楚。在此基礎上,主持召開紅四軍九大,簡稱“古田會議”,通過《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決議案》,簡稱《古田會議決議》。其中強調,紅四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不僅要打仗,“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毛澤東的主張得到圓滿實現,紅四軍黨內各種爭論得到圓滿解決。從此,紅軍執行三大任務:打仗、籌款、做群眾工作。

群眾路線在黨的歷史上,逐步深入,逐步豐富,逐步發展。長征中,處處離不開群眾路線,處處離不開人民群眾支援——紅軍過河,需要人民群眾充當船工﹔紅軍行軍,需要人民群眾擔任向導。紅軍打仗也需要走群眾路線。長征中遇到的最后一道關口叫臘子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攻不克臘子口,就要返回草地和雪山,另尋出路。攻開臘子口,就可以進入陝甘地區,開創新的革命局面。國民黨軍隊在臘子口嚴密布防,紅軍反復沖鋒,效果不大。於是就走群眾路線,大家討論怎麼辦。一個苗族小戰士說,我擅長翻山越嶺,可以帶上一大盤繩子,從側面爬上臘子口頂峰,把繩子綁到山頂上,突擊隊從側面攀登到山頂……紅軍部隊照此辦理,從側面迂回到山頂,居高臨下,一頓手榴彈,把守衛臘子口碉堡的敵人炸得粉身碎骨,迅速佔領了臘子口。

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陝甘革命根據地。陝甘革命根據地為什麼能夠存在、發展、碩果僅存?就是始終不渝的堅持群眾路線。當時的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回顧說,我們總是一家一戶、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做群眾工作,和人民群眾建立密切聯系。每當敵人“圍剿”的時候,其他同志需要轉移,我不需要轉移,遇到危險,人民群眾自然會挺身而出,保護我的安全。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主張依靠國民黨政府和國民黨軍隊抗戰,這就是片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主張發動全國人民,不分政黨、不分階級、不分階層、不分信仰,隻要抗日,都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全面抗戰路線的實質,就是依靠人民群眾,就是群眾路線。在洛川會議上,毛澤東主張,八路軍開赴前線后,一方面要作戰,更重要的是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建立廣闊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戰勝日本侵略者的過程中,奠定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什麼叫偉大人物?就是比一般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毛澤東不僅看到如何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而且要通過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重要的基礎,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

洛川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的主張和相應的決議,要求中國共產黨要站在抗日戰爭前列,發動人民群眾,廣泛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在國民黨統治區要大力支持人民群眾的抗日救亡運動。八路軍挺進華北前線,實行戰略展開,創建了一系列抗日民主根據地。南方的新四軍開創了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華南的東江縱隊創建了許多抗日游擊根據地,海南島創建了瓊崖抗日民主根據地,在香港、九龍,活躍東江縱隊港九大隊。

在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過程中,各級黨組織與人民群眾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把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男女老少、各個階層都動員了起來。毛澤東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總結了黨在群眾路線方面的新做法、新創造,進行了深刻論述:“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循環往復,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抗日戰爭中的大生產運動,就來自堅持群眾路線。當時陝甘寧邊區召開縣長聯席會議,天上打雷,把延川縣代理縣長李彩雲劈死了。一些群眾就發牢騷說“天打雷怎麼把縣長給劈死了,為啥沒把毛主席打死?”有關方面聽到后,就准備抓人。毛澤東說不要抓人,先把情況弄清楚。經過了解,由於陝甘寧邊區征收公糧征較多,群眾有意見。中共中央迅即決定,減少一部分公糧,全黨動手,開展大生產運動。

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深刻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劉少奇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得到進一步的發揮、發展、豐富。在華東戰場上,華東野戰軍發起孟良崮戰役后,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參軍參戰,奮力支前,送上去的是軍糧,押下來的是俘虜。有一天,華東野戰軍某部要經過一條河,上山增援,河上沒橋,上級通知河邊一個村子,迅速架橋。村裡男性的老老少少都上了前線,隻剩下姑娘、媳婦,大家一討論,每人把自己家的門板摘下來,到河邊集合,華東野戰軍增援部隊到達后,姑娘、媳婦們扛著門板,跳到河裡,用自己的肩膀架起一座人橋。

在西北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幾十萬人進攻延安,西北野戰軍隻有兩萬多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說,別看敵人貌似強大,他們脫離人民,陝甘寧邊區雖然貧窮,但是人民群眾和我們站在一起,這就是我們的鐵桶江山。西北野戰軍首戰青化砭勝利后,國民黨增援部隊開了過來。這時,彭德懷和西北局書記兼西北野戰軍副政委習仲勛,站在一個山頂上,看到國民黨軍隊無論走到哪裡,人民群眾就在哪裡發出信號。彭德懷十分感慨的說:什麼是天羅地網,這就是天羅地網啊!

在中原戰場上,人民解放軍攻開河南省會開封的時候,非常准確的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戰斗剛結束,人民解放軍就發出布告,保護一切文教機關、文教單位。河南大學等文教單位門前,人民解放軍立即站上了崗。河南大學很多進步教授、進步學生,河南省會的許多知識分子、名流學者,深受感動,紛紛參加革命工作。

用三年時間奪取解放戰爭勝利也是問計於民的結果。國民黨統治區的胡愈之到解放區后,聽說預定要用五年時間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就說革命勝利的時間可以提前。毛澤東聽胡愈之講述了國民黨政治崩潰、軍事崩潰、經濟崩潰,人民群眾盼望解放的情況,果斷決定,用三年時間從根本上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奪取中國革命勝利。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

中國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我們黨要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中國革命勝利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斗爭將更艱苦、更復雜,“務必使同志們繼續的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的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兩個務必”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作為黨的最高奮斗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恢復國民經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大規模經濟建設等等,都需要依靠人民群眾,堅持群眾路線。中共八大是黨執政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總結了革命時期堅持群眾路線的歷史經驗和執政后堅持群眾路線的新鮮經驗,對群眾路線作了進一步發展。中共八大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一切主張的實現,都要通過黨的組織和黨員在人民群眾中間的活動,都要通過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的自覺的努力。因此,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鄧小平提出,堅持群眾路線,要建立制度,加強監督,這是黨執政后對群眾路線的豐富和發展。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堅持群眾路線方面,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會見北京掏糞工人時傳祥時,真誠的說,“我們在黨的領導下,都要好好地為人民服務,你掏大糞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國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歷史上,劉少奇第一次把國家元首和掏糞工人並列一起,認為國家主席和掏糞工人,只是工作分工不同,都是為人民服務。

三年困難時期,中共中央號召大興調查研究之風,1960年4月劉少奇來到湖南省寧鄉縣調查研究。一些農民說,糧食減產,經濟困難,主要原因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劉少奇深入農村44天,走村串戶,了解到了真實情況。在七千人大會上,他印發了書面報告,又即席講話,著重分析產生國民經濟困難的原因。會后,採取一系列果斷措施調整國民經濟。

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進一步對群眾路線進行豐富和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偉大轉折。歷史轉折本身就是堅持群眾路線的結果。在中央工作會議和三中全會上,與會同志暢所欲言,會議簡報相當於兩部《紅樓夢》、三部《三國演義》那麼厚。在此基礎上,中共中央充分吸收與會同志意見,發揮集體智慧,集思廣益,開始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改革開放以農村改革為起點,農村改革來自人民群眾的創造。鄧小平多次講過,農村改革不是我的發明,是人民群眾的發明,我的作用只是把人民群眾的發明創造總結出來,推廣開來。這是鄧小平堅持群眾路線的典型事例。

建立經濟特區也是堅持群眾路線的結果。習仲勛剛剛擔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就遇到一個突出問題,一些農民拋棄家鄉,逃到香港打工去了。在一段時間內,甚至成為一種風潮。習仲勛發揚革命戰爭年代的老傳統,帶著省委的同志,深入農村,開座談會,了解情況。然后,習仲勛和廣東省委認真研究,向中央提出,劃出一塊地方,給予特殊政策,建立經濟特區,迅速把經濟搞上去,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搞上去,從根本上解決“逃港風”問題。習仲勛還面見鄧小平,闡述這個想法。中共中央同意習仲勛的意見,經濟特區應運而生。

經濟特區建立后,各種議論都有。1984年鄧小平親自到經濟特區,實地考察,得出結論,建立經濟特區的決策是正確的。隨后,開放沿海14個城市,實行沿海開放、沿江開放、沿邊開放,帶動了整個改革開放發展,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迅速邁上新的台階。

歷史發展証明,改革開放、經濟特區是中國共產黨獨特的創造,產生了非常好的政治效益和經濟效益。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風雲變幻,蘇聯、東歐劇變。這時,鄧小平再次視察南方,問計於民,從中得出結論,實行改革開放完全正確,建立經濟特區完全正確,要韜光養晦、勇於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立足於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所以,不管世界風雲如何變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發展,中國經濟實力逐步增長,中國人民的幸福指數日益提高。

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化改革,擴大開放。2000年江澤民在廣東考察工作期間,通過調查研究,廣泛接觸人民群眾,使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實踐得到進一步升華,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來自群眾,來自實踐。

中共十六大閉幕不久,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就遇到一些地方發生“非典”的嚴重情況。這時,胡錦濤出現在“非典”最嚴重的廣州街頭,和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中共中央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很快戰勝了“非典”,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在中共十八大上,修正后的黨章指出:“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中共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和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通過制定八項決定、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堅持群眾路線的重大決策和身體力行的實際行動,體現了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的政治理念和決心。

總之,從黨的歷史可以看到,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群眾路線的歷史,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就一無所有。人心向背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堅持群眾路線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創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

群眾路線徹底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搞革命需要堅持群眾路線。

搞建設需要堅持群眾路線。

搞改革開放需要堅持群眾路線。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需要堅持群眾路線。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副局長)

分享到: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