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強調,要更加注重發揮群眾積極性,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群眾家門口開展,必須堅持開門搞活動,確保每個環節、每項工作都讓群眾參與、受群眾監督、請群眾評判,態度真誠,加強引導,講究方法,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據人民網)
與第一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比,參與第二批活動的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距離更近、接觸更直接、聯系更緊密,存在的問題群眾感受更深切、更直接、反映也更強烈。基層黨員干部要走好群眾路線,切實解決存在問題,達到預期效果,離不開群眾參與、離不開“群眾指點”。
要靠群眾“點”毛病。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基層黨員干部長期與普通群眾面對面、朝夕相處,哪些干部脫離群眾,高高在上,哪些干部精神鬆懈,推諉扯皮,哪些干部好大喜功,鋪張浪費,群眾看得最清楚,心裡最有數,也最有發言權。群眾原汁原味的意見是治病的“良藥”。要敞開大門搞活動,請群眾進來點毛病,不搞封閉運行、體內循環,更不能“自說自話、自彈自唱”,從而使病灶查的更清,病因找的更准,真正觸及問題實質、挖到思想深處,真正做到“紅紅臉、出出汗”。
要靠群眾“擺”問題。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點,在於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利益大如天。如果教育實踐活動沒有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沒有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就等於“白走一趟”、“一陣風”。再感同身受也不及身處其境,群眾的利益問題既要靠上級找,更要靠群眾自己擺。要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做到問需於民,真正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從而對症下藥、有的放矢,使那些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得到切實有效解決,使群眾生活特別是困難群眾的生活發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要靠群眾“指”方向。檢驗活動好壞的標准是群眾答不答應、群眾滿不滿意、群眾高不高興。走群眾路線重在走出成績、走出效果,重在得到群眾肯定,受到群眾認可。當前,有的地方在制定整改措施上,搞領導“拍板子”,不考慮實際情況一刀切:讓適合發展農業的發展工業、不顧群眾意願讓群眾住進“高樓”……結果適得其反,讓活動起到了反效果。整改措施好不好,要在群眾身上找一找。各級黨員干部要積極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使整改措施更符合當地實際,更符合群眾需要,從而真正把群眾路線走到人民心坎上,走出實實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