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去年年底和苑西(一期)工程正式開工,被列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六大民生行動”之一的紅橋區西於庄棚戶區改造拉開序幕。居民們激動地說:“市委、市政府心裡裝著老百姓,為我們改善居住環境,真是辦了件大好事!”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各部門各單位從為群眾辦實事著手,緊貼民生、順應民意,扑下身子抓整改,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群眾在活動中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叩問民意,讓群眾全過程參與、全方位監督
從教育實踐活動一開始,在市委書記孫春蘭的帶領下,市領導們深入條件艱苦、困難多、問題比較集中的村居、企事業單位、工程項目建設點和學校等基層單位,訪貧問苦,摸清實情,解決問題。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全市共征求到民生方面意見建議5001條,多集中在社會保障、困難救助、就業、教育、住房、企業發展等民生領域,佔意見、建議總數的20.5%。
群眾反映的問題,就是整改的方向。活動伊始,全市就及時推出“六大民生行動”,包括改造成片危陋房屋,加強城市水源地保護,開展特殊困難家庭救助,開展黨員聯系服務500個社區和幫扶500個村工作,實施“美麗天津·一號工程”,維修農村困難家庭住房等。
專題民主生活會后,251個單位全部向全體黨員通報民主生活會情況,公布整改措施,接受全體黨員的監督。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接近尾聲時,組織全面問卷調查和民意測評,請群眾幫助“回頭看”、找不足、明得失,讓群眾評判教育實踐活動成效。
回應民盼,堅決整治群眾不滿意的突出問題
——取消涉農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22項,對18件價格違法案件進行了處理。實行了征地補償資金預存制度和社保資金預存制度,直接補貼農民各類資金均實現“一卡通”。
——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百日”和“亮劍”行動,查處食品安全違法案件529件。
——醫療系統完善醫德考評制度,建立衛生行業、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三級承諾制,並向社會公示。
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時,有市民說:“這樣的活動實實在在,治了一些多年積累的難事,干了一些群眾關心的大事,辦了一些群眾看得見的好事,我們的生活環境在改善、生活質量在提升。”
造福民生 為群眾辦實實在在的好事
在“促發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動中,全市4451名干部為企業、項目和基層單位協調解決各類問題7390個,全市各級黨政機關開通894部專線電話解決解答各類訴求4萬多個,辦結率達99%。
濱海新區全面推動“十大民生工程”,啟動實施總投資98.6億元的南開中學濱海生態城學校、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濱海醫院等194個民生項目。
該壓的堅決壓下來,該兜底的堅決兜住。去年全市機關事業單位一般性經費支出按5%的比例共壓減14.2億元,統籌用於民生支出。市財政用於民生的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達到75%以上。全年新增就業崗位48萬個,全年增加保障住房8萬套,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和13%,最低工資標准、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分別增加190元、205元,城鄉低保標准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400元,農村五保戶供養標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45元,城鄉特困救助標准分別提高到每戶每月180元、120元。
黨員干部深有體會地說,“我們要把整改貫徹到民生工作之中,為老百姓多做實事好事,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讓群眾看到更多變化、得到更多實惠。”(記者 李川 通訊員 金群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