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根本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工作路線,這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生動闡釋,是我們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長期以來,群眾路線始終是我們黨崇高的價值追求,被譽為黨的生命線、傳家寶。不論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黨都注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人民群眾建立密切聯系,一刻也不脫離群眾。黨的群眾路線也因此成為中共黨建理論中一以貫之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2013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要聚焦到作風建設上,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要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要著眼於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按照這一要求,我們應把握以下幾點。
1.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要以轉變黨風為方向。整風歷來是抓黨建的有效路徑。 20世紀40年代,黨中央開展的延安整風運動,旨意就是整頓黨風。延安整風運動以反對主觀主義整頓學風,以反對宗派主義整頓黨風,以反對黨八股整頓文風,在黨風上體現的就是堅持群眾路線的問題。延安整風運動為黨的建設奠定了經驗基礎。全國執政以后開展的歷次黨內教育活動,都汲取了延安整風運動的經驗。
轉變黨風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和任務。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央首先作出的是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它所引起的黨內外強烈反響足以說明轉變黨風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中央關於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明確指出:“進一步突出作風建設”,“把作風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風建設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並強調:“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於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始終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這就昭示我們,必須把轉變黨風落腳在堅持群眾路線上。
2.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要以反對“四風”為抓手。實干興邦,空談誤國。如何轉變黨風,如何堅持群眾路線,很容易陷入空談。針對此,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方面對內容作了規定,“為民務實清廉”,有針對性地抓住了堅持群眾路線的實質。為民是宗旨,務實是精神,清廉是表現,三者有內在邏輯關聯。另一方面,從形式上作了要求,群眾路線不僅是思想的教育,更是實踐的行動。
圍繞為民務實清廉的主要內容,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是轉變黨風的抓手。黨中央明確要求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從黨風存在的突出問題看,這四種不良風氣就是黨的作風不實、不正和行為不廉的集中表現。 《意見》指出: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有好的作風,它本身就是對黨的作風的一次檢驗,“力戒形式主義,不要走過場,做到‘不虛’﹔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做到‘不空’﹔緊緊圍繞為民務實清廉,做到‘不偏’”。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能不能取得實效,關鍵看能不能切實通過堅決反對 “四風”使黨風得到明顯的轉變。
3.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黨史部門要做到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黨史研究和宣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待黨的歷史,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的執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應對意識形態領域挑戰,抵制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圖謀的必然要求,是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命運。 ”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為指導,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觀、人民是創造歷史真正動力的歷史觀。
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黨史編研和宣傳,要做到三點:首先,要解決“為了誰”的問題,必須始終堅定地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堅持為黨修史和為人民修史的辯証統一。其次,要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探索和實踐,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准確再現歷史原貌,深刻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真正體現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動力,體現人民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再次,要把群眾路線這一根本工作路線貫徹到黨史研究和宣傳工作中,深刻闡明我們黨是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中成長、發展、壯大起來的,黨的歷史就是人民群眾在奮斗探索歷程中選擇中國共產黨,黨又領導人民群眾不斷創造出新的輝煌的歷史﹔就是要深刻總結“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經驗教訓,為我們黨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提供歷史借鑒﹔就是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貼近群眾,了解群眾,把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衡量黨史工作價值的最高標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繼承、積極踐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增強憂患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自覺抵御脫離群眾的傾向和現象,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於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中,更好地履行黨史研究和宣傳職責,更好地為黨的建設服務。
(執筆:胡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