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重慶大學召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校級領導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情況通報會,查擺出班子在“四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14條,其中重點提到為師生解決民生問題下力氣不足、花心思不夠。在調研廣大教職工關於民生問題的需求后,學校推出相應的整改措施,以務實的精神促進整改落實。
關注成長 優化青年教師提升渠道
學術水平高的青年教師在職稱評審上往往會因為名額有限,處於論資排輩的尷尬境地,學校如何從制度上幫助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如何讓青年教師較快成長為教學科研的骨干力量?在與青年教師面對面的座談中,青年教師“特評正高”的問題再次被提出來。為優化青年教師提升渠道,不拘一格留住人才,關心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學校響應廣大青年教師們對於重業績、減限制的需要,在廣泛征詢教師意見基礎上,再次啟動了青年教師“特評正高”工作,從政策上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優質發展。“特評正高”的“特”主要體現在不佔指標、不受任職年限限制,是在申報正常或破格評審以外的特別渠道建設,為解決青年教師的職稱評審問題提供了實質性的支持。
“此次不但重新啟動了特評正高的工作,還對此進行了優化。”人事處的田老師介紹道,“考慮到學科的差別,將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的年齡條件分別設置,自然科學在35歲及以下、人文社科在40歲及以下,並且對申報條件中業務要求更加明確,更具有可操作性。”據悉,目前已經完成了從學院到學部的推薦工作,8名優秀的青年教師正在等待學校組織的答辯評審會。
民主管理 力推學校決策更加科學有序
學校在職教職員工數量龐大,涉及到學科門類眾多,對學校發展的期望自然會有各種不同的想法和希望。如何積極有效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次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學校多次專門向教師員工代表進行了意見征詢。“盡管教職員工的分工有諸多不同,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是中肯的,但他們的想法都是一致的,期望學校健康、有序、科學地發展,”公共管理學院徐鯤副教授說。通過剖析問題,進一步加強整改和落實,學校將鼓勵師生員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落實好“黨員專家雙月座談會”、“統一戰線雙月座談會”和“教職工代表大會”等制度﹔充分發揮各學術組織和團體的作用,確保與師生相關的各項工作在決策中充分聽取師生代表意見,接受師生監督,發揮各方面代表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的作用。加大學校信息公開的力度,增強決策執行過程中的透明度,擴大主動公開信息的內容、類別和范圍。
關注民生 解決教職員工實際困難
設備處楊老師是學校去年人才派遣入職的一位年輕老師,在學校組織的體檢中查到腎結石的問題,在醫院動完手術報銷后,在學校也獲得了相應的補貼。“我在醫院報銷完自己還花了2萬多,學校幫我補貼了在醫院不能報銷的部分,有7000多,當天直接就拿到了現金,方便了許多,確實幫我減輕了就醫的負擔。”設備處的楊老師跟記者說到。為切實改善醫療條件和服務,針對師生運動損傷、頸椎病、腰腿痛以及腦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致的神經損傷多發的情況,校醫院擬在B區房屋維修改建后成立康復理療中心。
“為幫助患大病教職工解決部分實際困難,形成資助大病的長效機制。學校今年修訂了《重慶大學在職教職工大病資助基金管理辦法》,首次把大病門診費用納入了資助報銷范圍、把派遣人員加入到資助對象,同時將原來每一季度集中討論資助的方式改為時時審核報銷,申請一個即審核一個,符合條件就資助一個。”據校工會的楊老師介紹,今年學校已有 23名患大病教職工獲得了資助,資助總金額29萬余元。
為著力解決教職工民生問題,提高教職工待遇,學校決定在2013-2014學年度為設崗聘任體系中的在職職工增加10%的崗位津貼。此外,學校還將把派遣制人員轉為合同聘用制,合同方由公司變成學校,人事處代表學校與受聘人員簽訂聘用合同,增強大家的歸屬感,讓大家對學校的工作更有熱情,對學校的發展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