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著群眾干,做給領導看,風風光光上馬,冷冷清清收場”,近些年來人們這樣描述“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被納入專項整治范疇,中央和地方各部門各單位都下大氣力嚴管嚴查“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對違背科學發展的項目,一律不上
一些地方熱衷建新區,搞大工程、大廣場,追求表面光鮮﹔有的中央機關評比、達標、表彰活動泛濫,熱衷開工剪彩、奠基挂牌﹔一些中央企業辦公大樓盲目貪大求洋,甚至成為“地標建筑”……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查擺出的這些問題,成為教育實踐活動中專項整治的“重頭戲”。
各地堅決糾正違背科學發展、盲目鋪攤子上項目的行為。發改委近日對鋼鐵、水泥、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再上“緊箍咒”,嚴禁“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建設新增產能項目”。多年來在調減鋼鐵、電力、水泥、玻璃產能和治理大氣污染上欠賬較多的河北省,以整治偷排偷放為抓手,個別企業因繞過甚至破壞在線監測設備,已有124人被依法拘留。
值得警惕的是,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少數領導干部為追求所謂政績熱衷於大拆大建,導致個別地方盲目“造城”。四川重點加強對災后恢復重建、推進新型城鎮化等領域的專項檢查,嚴防變相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
對假數字、假業績,窮追猛打
針對假情況、假數字、假典型、虛報工作業績,在專項整治中,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實行窮追猛打。
2013年,審計署組織全國各級審計機關5.44萬名審計人員,對全部2454635筆債務逐筆核實,摸清了各級政府的債務底數。吉林針對基層反映的投資有虛數問題,發力壓縮GDP虛數,研究制定《關於進一步夯實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數據的意見》,調整項目調度監控體系,調度規模從3000萬元調增到1億元。安徽將政府性債務納入計劃管理,防止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通過過度負債來加快發展、謀求“政績”。
不少地方存在招商引資聲勢大、簽約項目落地少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山東等省份對此進行了專項整治﹔青海等省份省級領導干部挂牌督辦招商引資項目,讓簽約項目落到實處。
對“唯GDP”用人導向,著力糾偏
糾正“唯GDP用干部”,中央率先釋放出了明確的“風向標”。
2013年11月4日,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印發了《關於開展“四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和加強制度建設的通知》,提出“堅決糾正唯國內生產總值用干部問題”。緊接著,中央組織部印發了《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確民生改善、生態效益、舉債情況等指標作為重要考核內容。
同時,各地以中央要求為指針,進行了深度探索。湖南在2013年度省管干部年度考核中,首次實施干部政績綜合分析,既看發展成果,又看發展成本與代價﹔既注重考核顯績,更注重考核打基礎、利長遠的潛績。雲南在發展成果考評中,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率、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嚴防急功近利和短期行為。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0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