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人民論壇:“怕出事”,更要“不怕事”

李濟滄

2014年01月07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些在基層擔任一把手的同志,都感到身上責任的重大。有的說,就怕所在地方、部門或單位“出事”。

  到底擔心出什麼事呢?比如重大安全事故、各種突發群體性事件、干部違法亂紀造成惡劣影響,以及在媒體和網上炒熱的不負責任的報道。出了這類事,就意味著馬上擱置手頭上重要的工作,拿出全部的精力去處置。甚至還意味著被追究責任,挨上級批評和處分。有干部認為,即使其它方面工作再好,也可能一丑遮百俊。

  這種擔心是應該的,甚至是必須的。隻有把肩負責任看得很重,心有如履薄冰之感,才可能使工作少出或不出紕漏,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但過猶不及,如果因為“怕出事”就不干事,或放不開手腳干事,也會影響和耽誤事業。

  比如眼下,一些地方因為怕出事,元旦春節期間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就不搞了﹔因為怕拆遷,一些關乎民生的城市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就不建了﹔因為怕生事,一些原先醞釀和謀劃好的改革措施就擱置了。

  事情總是辯証的。如果我們整日戰戰兢兢,縮手縮腳,怕這怕那,工作被動,這也不能抓,那也不能干,像鴕鳥把頭埋在沙子裡,反而使各種矛盾更加顯露和激化,反而更容易“出事”。社會轉型期,一些矛盾和問題的發生乃至疊加,往往也不可避免,想回避恐怕也回避不了。面對那些繞不過去的矛盾,回避不了的問題,正確的態度是,迎著矛盾和困難上,主動解決問題。現實也是如此,一些怕出事、工作被動的地方,反而更容易出事﹔一些改革步子邁得大、工作大刀闊斧的地方,反而社會和諧穩定。

  作為一名成熟的領導干部,不僅要“怕出事”,還要“不怕事”。一旦“出事”,沉著冷靜,妥善應對,及時處置。像重大安全事故和災難性事件,靠前指揮,把維護群眾的生命財產放在第一位,最大程度減少損失﹔像群體性事件,勇於站出來,與群眾積極對話溝通,尋求解決問題之道﹔像負面新聞和消息,真誠與媒體溝通,敢於承擔錯誤和責任,及時公布真相或及時公開處理結果。無數事實証明,“出事”以后如何應對,採取什麼樣的舉措,關乎事件的發展方向,也關系事情的最終結果。遇事被動地掩著蓋著,隻會把事情越搞越糟。

  當然,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少出事”或“不出事”。實際上,“出事”中,不可預料的天災人禍隻佔少數。大多數事件的發生跟我們一些部門和干部作風不良有關,辦事不能依法依規依程序,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特別是與我們一些部門和干部有私心、不廉潔,凡事沒有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有關系。轉變作風,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特別是對各類問題和矛盾及早發現、及早化解,並見微知著,舉一反三,採取更有力措施,“事”就可能不會出,或不會出得多、出得大。

  干部就是要干事的,不干事要干部干什麼?既有“底線思維”,預防“出事”,又“不怕事”,同時避免因噎廢食“不干事”,我們的治理能力必會提升一大截。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07日 04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