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群眾路線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路線

在社會歷史主體、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人民主權、人民利益等問題上,群眾路線與人民民主具有高度一致性 

王展飛

2014年01月03日18:23  來源:雲南日報

群眾路線與人民民主在本質上是統一的

群眾路線是群眾觀點在實踐中的創造性運用,群眾觀點是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撥開社會歷史的重重迷霧,抹去蒙在社會歷史表層的厚厚塵埃,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前提出發,認為社會歷史從根本上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從而提出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的群眾史觀。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但是,無論在何種條件下,人民群眾都是歷史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社會變革的力量。階級社會裡,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替,都是通過人民群眾推翻舊的反動統治階級的社會革命來實現的。

中國共產黨以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逐步形成了正確處理黨同人民群眾之間關系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法寶,是我們黨從事一切活動的根本路線。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永葆生機與活力的源泉。

群眾路線與人民民主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民主屬於上層建筑,具有階級性。民主這個概念,一開始就是與權力和統治聯系在一起的。人民民主的實質就是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社會歷史的主體,真正成為自己國家的主人,真正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真正體現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在馬克思主義民主觀的視野中,人民民主、人民主權,不只是一個抽象的倫理概念,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法律條文上,必須實現於社會政治實踐的現實中。這就是人民自己創立國家,自己建設國家,自己監督國家,擁有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管理權力。從這裡可以發現,在社會歷史主體、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人民主權、人民利益等問題上,群眾路線與人民民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說群眾路線在本質上就是人民民主路線。中國革命的實踐表明,群眾路線是實現人民民主的根本路線,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實行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眾路線的歷史必然。所以,群眾路線成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重要內容。

人民民主的歷史性跨越

人民民主是有史以來人民大眾的願望和追求,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資產階級高舉民主、自由、人權的旗幟,為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思想理論條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開辟了資產階級民主的新道路,這是民主發展進程中的光輝實踐。但是,資產階級民主的階級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它不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廣大群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毫無民主自由可言。為了改變中國的命運,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的斗爭。孫中山先生以“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為政治綱領,反映了人民的願望。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封建專制制度,對推動中國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但辛亥革命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五四運動開啟了中國人民覺醒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了長期的英勇奮斗,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而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新中國的主人。

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中國人民在實踐中認識到,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是一條走不通的道路。我國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從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出發,從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我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也是黨在國家政權中充分發揚民主,貫徹群眾路線的最好實現形式。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把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同致力於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國家,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制度,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與參政的民主黨派不是互相競爭的關系,而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使各方的力量和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發揮,各方的利益得到最高限度實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實現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權利的重要政治制度,不僅保証各民族不論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而且共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實現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

弘揚群眾路線優良傳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這一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中,黨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與民主政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伴而行,都得到了豐富和發展。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將群眾觀點概括為六個方面的內容: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觀點。這是總結歷史經驗,結合執政黨的任務和使命,對群眾觀點的新的闡釋,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向前推進。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保持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這是指導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原則,也是評價我國民主政治的基本標准。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相繼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了全面部署,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必須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証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証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証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上述這些思想都體現了群眾路線與民主政治的有機統一,表明群眾路線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路線。

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的重要思想觀點,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央政治局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求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務必做到為民、務實、清廉,深得黨心民心。

實踐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同實行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的群眾路線密不可分的。我們應當把握兩者的有機統一,弘揚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扎實有效地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增強黨和國家的生機活力,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民主、文明、富強、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作者系昆明理工大學教授)

分享到:
(責編:吳斌、程宏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