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環境和群眾的構成都變了,這要求下基層調研的方式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隻有這樣才能使調查研究不走形式、取得實效
當前,各地在深入查擺“四風”問題、對照檢查中往往都有這樣一條:調查研究不夠深入。一些領導干部感慨,雖然也經常下基層調研,但多是浮在面上聽聽匯報,走馬觀花看看“盆景”,接觸的也多是基層黨政干部和先進典型,和普通群眾拉家常、說心裡話的機會比較少。再加上隨行車隊聲勢浩大、“長槍短炮”林立,不要說現場的群眾說不出話來,就連自己也常常在鎂光燈下忘記了調研的目的,陷入了程式化的接見群眾套路之中去了。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各地在整改中都專門對加強到基層調研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辦法。如有的地方搞“調研周”,規定每月安排一周的時間集中到基層調研;有的地方規定,領導干部到基層調研必須撰寫調研報告,必須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成果還要統計上報,等等。
不少制度辦法出台的初衷很好,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如果不注意從實際出發,過於注重形式上的統一、數字上的好看,很容易導致調研的扎堆化、表面化,看似扎扎實實、熱熱鬧鬧,實際上很容易加重基層的負擔,成為新的形式主義,背離了加強調研工作的初衷。
調研的目的是及時掌握基層的最新變化、一手資料,深入、唯實是其核心要求,具體做法都是手段。今天,盡管我們深入基層、掌握實情的目標沒有變,但是時代變了、環境變了,群眾的構成也變了,要求我們下基層調研的方式方法也應該與時俱進,隻有這樣才能使調查研究不走形式、取得實效。
多搞“小分隊”,少搞“大部隊”。調研中最怕的就是“一窩蜂”、“大呼窿”,浩浩蕩蕩,大隊人馬,人未到,聲已聞。這樣的調研往往熱鬧有余、成效不足、勞而無功。應該提倡輕車簡從,組成精干的小分隊,盡量不驚動媒體,減少地方陪同,“一竿子”插到群眾中間,用行動消除距離,用腳步丈量民情,這樣容易聽到真話、查到實情。
多搞“蹲點式”,少搞“蜻蜓式”。浮光掠影、蜻蜓點水,滿足於來過了、看到了,迷迷糊糊、一知半解,是調研工作的大忌。最好的調研是圍繞著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棘手難題,組成精干的小分隊,到有代表性的地方去蹲上十天半月,真正把情況摸清楚,在解剖“麻雀”中和群眾一起探討破解之道,這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調研方式。
多搞“嵌入式”,少搞“兩張皮”。就是把調研有機地嵌入工作之中,而不是機械地在日常工作之外再安排調研。調研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推動工作,除了到基層之外,採取召開座談會、發征求意見函、個別溝通等方式,及時征求各方面對相關問題的意見建議,這本身也是調查研究的一種有效形式。
多搞“借力式”,少搞“單一式”。當前,各個單位都重視調研,都制訂了詳細的調研計劃。但往往基層有代表性的點是有限的,許多調研難免交叉重復。要從實際效果出發,對於別人已經去過、調研過,已經有了很成熟的調研成果的地方,就可以不去或少去。多學習、借鑒別人的前期成果,這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人大政協的時間比較寬裕,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研究比較系統,黨委政府完全可以多倚重、多借鑒他們的調研成果,直接為決策服務。
其實,領導干部本身也來自群眾、生活在群眾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隻要我們放下架子、走出圈子、邁開步子,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可以做調研。調研不僅是一種工作手段,更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要了解困難群眾生活,不一定要深入山區農村,在一些大中城市光鮮亮麗的繁華街區背后,就有低矮擁擠的平房區、胡同區,一些地方的城鄉結合部環境臟亂、管理混亂,大量外來勞動力和城市普通群眾就蝸居在這裡,隻要到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就十分明了。要了解交通擁堵,不妨自己擠擠地鐵、坐坐公交,和出租車司機侃侃大山;要了解看病難、看病貴,不妨自己排排隊挂個號;平時多和老家的親戚、兒時的玩伴、大學的同學聯系聯系,往往能聽到開會難得聽到的刺耳真話。這種生活式的調研,真實自然,一樣可以掌握許多寶貴的一手資料。
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它是反映干部工作水平的“溫度計”,也是檢驗干部宗旨意識的“試金石”。隻有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隻下真功夫,不搞花架子,才能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歪風,真正加強與改進調查研究工作,為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奠定堅實基礎。(文/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