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六大會址 資料圖片
今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出席六大紀念館建館啟動儀式時指出:“85年前,在中國人民飽受磨難的時候,在中國革命最艱難的關頭,來自中國各地的140多名中共代表,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在俄羅斯人民和國際組織幫助下,冒著生命危險,沖破重重險阻,遠涉萬裡來到莫斯科,召開了中共六大。中共六大在黨的建設和發展、在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征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中共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國革命進入了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新階段。但是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社會性質及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前途等事關革命成敗的重大問題存在著認識上的分歧和爭論。尤其是1927年11月黨內出現“左”傾盲動主義,更加表明正確估計形勢、認識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在歷史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召開一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來梳理分析中國革命形勢,確定政治路線和策略方針,以統一全黨的思想。
早在八七會議就提出過召開黨的六大問題。1927年11月,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召開六大的決議。1928年1月,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決定在3月底召開六大。但是由於國內白色恐怖,難以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開會,因而對六大的開會地點未能確定。不久,中共中央得知,第四次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大會、第六次共產國際代表大會、第五次少共國際代表大會將相繼在莫斯科召開,中共都將派代表出席會議。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夠得到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及時指導,於是決定在莫斯科召開黨的六大。3月,共產國際來電同意中共六大在蘇聯境內召開。4月2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開會研究召開六大的問題。4月下旬至5月上旬,瞿秋白、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和100多位參加六大的代表分批秘密前往莫斯科。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醞釀和准備,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郊外納羅法明斯克城五一村召開。大會認真總結了大革命失敗以來的經驗教訓,對有關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存在嚴重爭論的根本問題作出了基本正確的回答。會議指出現階段中國革命依然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主義革命。在革命處於低潮時,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黨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計組織暴動,而是做艱苦的群眾工作,以積蓄力量。大會基本上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對克服黨內仍然存在的濃厚的“左”傾情緒,擺脫被動局面,實現黨的工作的轉變,對中國革命的復興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共六大確定的爭取群眾的路線、方針、策略,不僅為六大以后一個時期內的工作帶來了許多成績,更為我們黨的群眾路線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周恩來在中共六大《組織報告》中專門論述了黨與群眾的關系,分析了中國共產黨有隔離群眾和削弱的危險及原因,提出要“使黨真能成為群眾的斗爭的革命黨”。六大通過的17個決議案中提及爭取群眾、群眾工作策略的文件就有11個。大會通過的《政治決議案》15000余字中,“群眾”一詞出現了93處之多。毛澤東同志在1944年的講話中強調,“六大的基本精神是有群眾觀點的”“在我黨歷史上是起了進步作用的”。應該說,六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確定了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中共六大根據對中國大革命失敗后的政治形勢和敵我力量對比的較為正確的分析,確定了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並制定了黨的群眾工作策略,強調“黨要用一切力量去加緊團結收集統一無產階級,使他們圍繞黨的主要口號,做巨大的組織工作,以鞏固革命工會、農民協會,盡可能地領導日常經濟政治斗爭,以發展工農群眾組織。”為實現爭取群眾的目標,黨要深入到階級沖突中,利用每一次工人與資產階級在工廠的沖突、農民與地主在鄉村中的沖突、兵士與長官在軍營中的沖突等瑣小的沖突去宣傳鼓動群眾,解釋過去革命的經驗,調動廣大工農群眾回到黨的工作目標上來。為更好地爭取群眾,大會還就如何爭取黨員群眾、農民群眾、職工、兵士、團員、婦女、鐵路工人等不同層次的群眾,分別提出了不同的策略,作出了專門的部署。
批評了黨與群眾隔離的主要錯誤傾向。六大認為,“爭取群眾的成效要看能否執行根據於正確的估量政策,要看黨內是否消除其左傾錯誤與情緒,要看黨內能否消除國民黨式命令群眾的錯誤傾向而定。”大會集中批評了當時使黨與群眾隔離的盲動主義和命令主義兩種危險傾向﹔指出,盲動主義是不顧群眾、不顧敵人的力量,少數個人去進攻顯然佔著絕大優勢的敵人而不斷地實行武裝戰斗,是不要群眾、不顧群眾的盲亂的瞎干,盲動主義使黨在群眾中的地位降低。命令主義就是不去教育群眾、不去說服群眾,而去命令式地指揮群眾、強迫群眾,最終使群眾離開黨。為此,六大要求必須繼續開展反對盲動主義和命令主義的斗爭。
制定了基本正確的土地革命政策。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必須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和農村實際的土地革命路線、方針和政策,這是一個長期摸索過程。六大專門成立了農民土地問題委員會,大會通過的《政治決議案》《土地問題決議案》《農民運動決議案》在總結分析五大以來的土地政策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中國土地問題的主要特點,對土地革命的路線和政策作出了原則性的正確決定。六大改正了“沒收一切土地”的錯誤政策,提出了為保護中農的利益不強制“平分土地”、盡量使黨的土地政綱通俗化等方針。這些方針、政策的提出,對動員、組織農民參加革命,保衛革命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六大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央蘇區開展的土地革命過程中,既認真貫徹執行六大制定的土地革命政策,又根據新的實踐,修正、豐富和發展了六大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和政策,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貫穿於黨的一切工作中。1929年9 月,由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曾經三次使用“群眾路線”概念,這是黨的文件中首次提到群眾路線。六大對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進行了豐富和發展,為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積極的貢獻。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六大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值得我們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借鑒和弘揚。
必須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六大結束后的兩年間,黨的工作方向按照爭取群眾的總路線要求,實現了從廣大范圍內直接的武裝發動到加緊組織和動員群眾的日常工作的堅決轉變,迎來了1929年和1930年初的革命形勢的好轉。到1930年底,全國黨員人數達到12.23萬人,黨在全國恢復了17個省委(省工委)和許多特委、市委、縣委組織,基層黨的支部也有了很大發展。當前對每個領導干部來講,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注重解決好為了誰的問題,牢固樹立宗旨意識、群眾觀點,發揚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真正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群眾的利益,真正使黨的事業和各項工作在人民群眾積極支持參與中獲得進步。
必須不斷改進黨的作風。六大深入剖析了黨脫離群眾的盲動主義和命令主義錯誤傾向,提出了改進的策略。六大后,黨的骨干克服過去大多集中在省委、特委和一些重要城鎮,與群眾嚴重隔離的錯誤做法,深入到田間地頭、廠礦車間、學校兵營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密切了黨群關系。黨的作風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當前,一些嚴重違背黨的性質和宗旨,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不良作風仍然存在。我們要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以整風的精神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用優良的作風來“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凝聚民心,為實現黨的十八確定的奮斗目標和實現中國夢匯聚起磅礡力量。
必須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六大后,為了爭取群眾,各級黨員深入群眾、深入一線,不斷完善做群眾工作的方法和策略,用直接實際的行動對群眾做耐心的宣傳教育工作,造就了一支革命領導隊伍,為新的革命高潮到來積累力量。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引導黨員干部自覺深入到基層、深入到群眾中去識民情、接地氣,不斷提高調查研究、掌握實情的能力,提高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的能力,多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用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