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劉靖北:弘揚楓橋經驗蘊含的精神和內涵

劉靖北

2013年11月22日14:0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在新的形勢下堅持好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需要借鑒發揮楓橋經驗所蘊含的精神和內涵。

弘揚楓橋經驗中蘊含的創新精神,推進群眾工作的時代化。“楓橋經驗”的基本精神是“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膽探索和創造。此后50年,當地根據不同時期的形勢任務,不斷豐富和拓展“楓橋經驗”的時代內涵,把處理敵我矛盾經驗發展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經驗﹔由政治斗爭的實踐轉為社會治安的實踐﹔由社會治安發展到包括民事調解在內的綜合治理,直到今天,發展為黨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和社會管理創新的經驗。當下堅持貫徹群眾路線,一方面,要繼承以往創造的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傳統,不能借口創新而輕易拋棄。另一方面,要堅持與時俱進,根據新的形勢任務的變化不斷賦予貫徹群眾路線新的時代內涵,始終保持黨的群眾路線的旺盛生命力。

弘揚楓橋經驗中蘊含的科學精神,推進群眾工作的科學化。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楓橋當地黨委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發動群眾開展了大討論,廣大干部和群眾形成了一致看法:“武斗斗皮肉,外焦裡不熟﹔文斗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特別是其“對敵斗爭,處理治安問題,解決民間糾紛,等等,都要教育人、改造人”的觀點和做法,是符合社會主義原則和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正因為楓橋經驗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因而才是能夠持久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當下堅持楓橋經驗,必須深刻領會楓橋經驗中的科學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防止貫徹群眾路線、開展群眾工作的“尾巴主義”和“命令主義”兩種錯誤傾向。

弘揚楓橋經驗中蘊含的民主精神,推進群眾工作的民主化。依靠發動群眾,讓人民當家作主,是“楓橋經驗”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所在。群眾路線語境中的民主,貫穿於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各個環節,它與目前流行的各種參與型民主相比,可以說是一種更廣泛更真實的民主。在制定政策時,要深入群眾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尊重群眾意願,集中群眾智慧,使各項決策和措施更加符合實際。在推動工作時,要教育群眾、組織群眾,把黨委政府的決策,化為群眾的自覺認識和行動,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把黨委政府的決策化為群眾的實踐成果。在檢驗成效時,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人民群眾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根本標准,切實把人民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

弘揚楓橋經驗中蘊含的法治精神,推進群眾工作的法治化。楓橋經驗誕生於階級斗爭的年代,初始階段具有強烈政治化色彩,但是它通過發動和依靠群眾,開展說理斗爭,沒有打人,更沒有捕人。這說明,從一開始,楓橋經驗就表現出對和諧和秩序的追求,這正是法治精神的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條件的變化,楓橋經驗不斷演變為一種促進群眾矛盾化解、基層社會善治的經驗。這種經驗著眼於法治建設的本土傳統與現代法治文明的內在統一。比如在民事糾紛調解中,當地的村規民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村規民約,上合國家大法,下合社情民意。這也是楓橋經驗具有生命力和普遍價值的重要原因。當下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就是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把群眾路線與法治方式結合起來,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

弘揚楓橋經驗中蘊含的人本精神,推進群眾工作的人性化。楓橋經驗體現了對人的生命的保護、對人的尊嚴的尊重。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楓橋經驗閃爍著人性的光輝”。這無疑是楓橋經驗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當下,我們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就要弘揚楓橋經驗中的這種“人本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把群眾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關心群眾的冷暖疾苦,解決群眾切身困難,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增進同群眾的感情,始終保持與群眾密切的聯系。(作者系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研部主任、教授)

分享到:
(責編:姜萍萍、趙晶)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