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營救一戶牧民的牲畜,干部們前后100多人次冒嚴寒、趟冰河,在海拔4200米、零下二十多度的極寒天氣連續奮戰兩天﹔為了營救一戶牧民的牲畜,不惜全縣城停電,可當地的居民和群眾不僅沒有一句怨言,而且還贊賞有加。
發生在瑪多黃河岸邊的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再一次把“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句話的深刻內涵詮釋得如此鮮活,如此生動。
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全省深入開展。省委書記駱惠寧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單位“一把手”會議上要求,要把“下去服務、現場辦公”作為整改的重要舉措實施好。瑪多縣的領導和干部們在這方面做出了榜樣。
“群眾的小事就是我們當干部的大事!”接到群眾生命財產遇險的電話,瑪多縣的領導和干部以信念為筆、責任為墨、事業為紙,用有力的行動給了群眾最滿意的答卷。
或許,一戶群眾、百十頭牲畜,對於一些長期以來熱衷於上大項目、搞大工程、定大計劃、開大會議、接大人物的干部來說,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但恰恰就是這樣的小事,卻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如果做細做實了,那麼,一件件匯集起來就是了不起的大事,就是暖民心的好事。
群眾身邊的事,可能是柴米油鹽,可能是丟了一隻羊,也可能就是修橋補路……但就是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就能考驗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衡量干部是不是真轉作風,檢驗干部是不是時刻把群眾的冷暖裝在心裡,真心為民服務。
其實,群眾並不在意我們的干部說了怎樣的錚錚誓言,隻要我們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多深入基層,多和群眾“嘮家常”,多關心和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用情去為群眾辦好事,群眾就會記住我們,就會全身心地擁護黨和政府。
“下去服務、現場辦公”。你對群眾的心有多真,群眾對你的情就有多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