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作風建設大家談

從中醫診療看群眾工作

萬忠家

2013年11月19日17: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先診斷患者病情,才能對症下藥。做群眾工作也是同樣道理,把准脈搏,找到切入點,才能解決好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急。

學會“望”,就是要注意觀察,掌握群眾需求。曾任山東壽光縣委書記的王伯祥,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當地人。王伯祥知道,壽光的壽南土地肥沃,而壽北是一片荒蕪的鹽鹼灘。如果不徹底改變壽北的面貌,壽光發展得再好也隻能富一半窮一半。開發壽北的大幕就此拉開,鹽田晒鹽、台田種棉、灘涂養蝦,壽北人的生活從此翻開了新篇章。王伯祥的“望”,讓他看到了壽北鹽鹼灘背后蘊藏的生機,也讓老百姓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踐行群眾路線,黨員干部首先要學會“望”,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做到既了解整體、又關注細節,才能弄清楚基層的情況,把握准群眾的需求。從這一點來講,學會“望”,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隻有“望”得深、“望”得實,才能保証工作措施群眾滿意、工作成效群眾滿意。

學會“聞”,就是要注意傾聽,了解群眾意願。郭光文任湖南邵陽市市長期間,市民普遍反映邵陽的公共汽車“臟亂差”。郭文光不但聽得進,而且登上公共汽車,暗訪公交運營情況。一路傾聽市民要求“政府好好管一管邵陽的公交車”的心聲,郭光文愧意地說,“對不起老百姓,對不起市民群眾,我們共同想辦法,一定把這個問題解決好”。郭文光的“聞”,值得每一名黨員干部深思。做群眾工作,一定要注意收集群眾的看法和反映,善於傾聽群眾的“聲音”,才能知道群眾在想什麼,才能做到根據群眾的意願處理問題,盡最大努力讓群眾滿意。正所謂:不拒百姓發“牢騷”,“牢騷”刺耳,但不乏箴言﹔就怕干部踢“皮球”,“皮球”圓滑,卻丟掉民心。

學會問,就是要問政於民,征求群眾意見。焦裕祿初到蘭考時,展現在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嚴重的災荒景象,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為了扭轉蘭考的面貌,他拜群眾為師,經常住在農民的草庵子裡,蹲在牛棚裡,詢問著、傾聽著、觀察著,學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鹼的好辦法,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焦裕祿的“問”,是誠心誠意的問,是帶著感情、帶著思考、帶著問題的問。作為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在學習生活中,要多與群眾談心交流,問問柴米油鹽、問問衣食住行、問問安危冷暖,問問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各項工作是否滿意,問問對改進工作有什麼意見建議,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工作,拉近干群的距離。

學會“切”,就是要注意分析,解決群眾問題。有過農村工作經歷的都知道,村級財務管理和村級財務監督,是鄉鎮黨委(政府)比較撓頭的一個問題。時任江西修水縣義寧鎮黨委書記的唐曉榮經過深入調研,作出一個大膽決定,將村級財務審核專用章一分為三,由三名理財小組成員各持一瓣,隻有三人同時到場一致同意時,才能報銷。修水村級財務監督“三瓣章”制度,在全國首開先河,得到老百姓、村干部、鄉鎮干部乃至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同。“三瓣章”看起來土的掉渣兒,但就是這種最簡單的辦法,卻充分體現了權力制衡的法理,成為最管用的土辦法。即便是現在農村普遍成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三瓣章”仍然是村務監督的有效方式之一。唐曉榮的“切”,源於對問題看得透、對原因分析得准,所以才切中要害,解決了問題。

做群眾工作,說一千道一萬,黨員干部要為民辦實事、辦好事。同時,要著眼長遠,解決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只是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如何教育引導群眾、如何組織發動群眾,如何帶領群眾齊心協力奔上小康幸福路,才是黨員干部貫徹群眾路線、踐行為民宗旨的最終目標。

分享到:
(責編:秦華、趙晶)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