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作風建設大家談

轉作風必先“改門風”

歐陽征朝

2013年11月19日17:1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當年北京奧運會時,“我家大門常打開”那首歌紅遍大江南北。而在現實生活中,個別政府服務窗口或機關單位、個別領導干部的辦公室並不是“大門常打開”,而是“門難進”,不是武警、保安站崗,就是“鐵將軍”把門,來辦事的老百姓隻能望“門”興嘆。進不了門,就見不到人,見不到人,就說不上話,自然也辦不了事。一句“門難進”,折射出群眾和黨員干部之間的距離與隔閡。長此以往,群眾與黨員干部的距離越來越遠,感情自然也就越來越淡。

曾在黃土地插隊7年的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干部長期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感情培養不起來。”30多年前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喜歡面對面地與群眾交流。那時縣委、縣政府的大門是敞開的,許多老農背著糞筐就進來了。就是這個“很接地氣”的年輕縣委書記,在當地群眾中樹立了極高的威信,以至於離開正定多年以后,當地干部群眾仍然念念不忘。

在備受老百姓詬病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作風痼疾,“門難進”首當其沖。要轉變作風,讓群眾真正看到變化,當務之急就要“改門風”。

“改門風”首先要“打開門”。大門常打開,讓群眾進得來,各種情況進得來,意見建議進得來,我們干事才有底,決策才有方向。

其次要“走出門”,老是“宅”在辦公室被動的等群眾上門,等意見進門,也是一種官僚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工作時,有時他就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支,自己坐在那裡聽取群眾意見。領導干部也要多走出機關大門,到基層、一線去調研,用耳朵傾聽、用腳步丈量、用心靈去感受,親自檢驗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為施政提供依據。

再一個要“串串門”,要跟群眾交朋友,經常去群眾家串串門、喝喝茶、交交心。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工作期間跑遍了正定的每一個村。經常登門拜訪農民作家賈大山,兩人促膝交談。后來賈大山成為習近平“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他們倆的故事也傳為佳話。有些事、有些意見,我們的領導干部坐在機關豪華辦公室裡是看不到、聽不到的﹔有些情況、有些數據,是在下面往上報的材料、報告、圖表裡反映不出來的,所以需要我們經常去串串門。更重要的是,通過串門,我們廣大黨員干部要跟群眾真正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分享到:
(責編:秦華、趙晶)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