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20世紀80年代末,原寧德地委提出和推行以“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為主要內容的“四下基層”工作制度,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新形勢下,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應堅持和傳承“四下基層”精神,踐行群眾路線,深化時代認知,拓展方法路徑,爭取更大成效。
強化群眾路線教育,在打牢思想根底上下功夫。一是加強群眾觀點教育。堅持正面教育為主,認真抓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增強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不斷打牢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思想基礎,使為民務實清廉成為自覺的價值追求。二是增強服務群眾能力。加大挂職鍛煉、聯系幫扶、教育培訓力度,探索選派機關年輕干部到基礎薄弱的鄉鎮和后進村實踐鍛煉,提高干部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要加大對鄉村干部的培訓力度,提高基層黨員干部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的能力、依法辦事的能力、拒腐防變的能力、服務群眾的能力。三是加強宣傳教育工作。通過文化牆、農家書屋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及時宣傳黨的主張、通達社情民意,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
優化政務服務,在改進作風為民務實上下功夫。一是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加強對各地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情況的監督檢查。二是加快行政服務中心標准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體系,推動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三是健全為民服務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科學決策和民主管理機制,推進政務公開和辦事公開,凡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必須嚴格實行公示、質詢、聽証等制度。
深化教育實踐活動,在密切干群聯系上下功夫。一是在認識上要有新提升。根據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新特點、新挑戰,努力克服活動主體只是領導干部、給錢給物才是“四下基層”、深入基層就是深入農村、服務群眾就是服務農民等認識誤區,努力增強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意識、能力和本領。二是在內涵上要有新拓展。進一步創新“四下基層”的方式,及時拓展“下”、“解”、“促”的內容、方式和途徑,不斷注入新的內涵,總結推廣有效做法和典型經驗。三是在實效上要有新舉措。注重深入基層調研,認真聽取基層群眾的意見,努力使決策部署更加貼近基層實際。
固化實踐成果,在完善制度機制上下功夫。一是健全完善領導示范表率制度。發揮各級領導干部表率作用,帶頭深入基層、服務群眾,帶頭查找問題、深入整改,把聯系和服務群眾情況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述職述廉、民主生活會的重要內容,建立日常督查、專項檢查、群眾評議為一體的監督機制,形成抓好作風建設的持久推動力。二是健全完善考核管理制度。把聯系服務群眾工作情況作為考核黨組織和評議黨員的重要內容,對群眾工作做得不好,甚至脫離群眾、損害群眾利益的黨員干部,要嚴肅追究責任。三是健全完善長效機制。要對現有的制度進行梳理、整合、完善,使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