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22字,字字真言,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實踐的總結,執政規律的凝練,也是社會主義金融改革發展的工作指南。
群眾觀點是唯物史觀的重要范疇,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推動社會主義金融發展的主體力量
黨的群眾觀點是對群眾路線的核心闡述和宗旨宣示。群眾觀點提示我們:同人民群眾聯系的問題是關系黨生死存亡和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問題,隻有密切聯系群眾,才能經受住長期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考驗。黨最大的政治優勢是聯系群眾,最大的執政危險是脫離群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丟,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道理不能忘,最廣大人民群眾是否擁護、贊成、高興的評判標准不能亂,人民群眾是推進改革發展主體力量的觀點不能丟。
縱觀我國社會主義金融的發展歷程,群眾路線是貫穿始終的一根紅線:從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創辦瑞金蘇維埃銀行、陝甘寧邊區銀行、西北農民銀行、華北銀行等,緊緊依靠群眾阻擊敵人經濟封鎖﹔到新中國成立后創建嶄新的貨幣體系和銀行體系,緊緊依靠群眾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新中國﹔再到改革開放后探索建立現代金融體系,緊緊依靠群眾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我國社會主義金融發展的一條寶貴經驗,就在於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為人民群眾服務,始終依靠並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反觀2008年爆發並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其表象是金融高杠杆、衍生品創新等引發虛擬經濟泡沫破裂,根源則在於金融脫離實體經濟、脫離大眾,成為華爾街“精英”和利益集團博取暴利的游戲。殷鑒不遠,這也從反面警示我們,我國社會主義金融隻有牢牢植根於群眾,才能實現持續健康地發展。
群眾立場反映了分析處理問題、權衡利益得失時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和情感,這也是社會主義金融的根本立足點
群眾立場彰顯黨的政治本色,具體表現在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隻有站穩群眾立場,對群眾飽含深情,才能真正從群眾的角度來看問題、做工作,才能使社會主義事業立於不敗之地。
發展社會主義金融要堅持群眾立場,這是區別於西方金融的根本所在。社會主義金融的政治本色,就體現在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上。早在陝甘寧邊區時期,邊區銀行就依靠群眾,對貧苦農民發放農業貸款,幫助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邊區銀行的《農村貸款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群眾口口相傳,其中“民主討論群眾來決定”“銀行貸款要發展生產”“放款手續要簡單”“放款要適合農時”等做法,現在來看還很有借鑒意義。社會主義金融與廣大人民始終同呼吸共命運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要長期堅持、不斷發揚。金融業的本質是服務業,社會主義金融要始終堅持群眾立場,始終將服務群眾作為立足點和出發點,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普惠的金融服務。隻有真心依靠群眾、真情服務群眾,我國金融發展才能獲得廣泛、穩固的基礎,才能擁有強大的抵御風險能力。
人民群眾利益是黨的最高利益,也是社會主義金融的終極利益。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利益作為第一要務
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黨的最高利益。群眾利益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包括人民群眾當家做主、廣泛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利益,以及在生產經營、財產所有、生活保障、物質幫助等方面的經濟利益,在教育、文化活動、科學研究、提升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文化權益,在提高生活環境質量、生態資源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等方面的生態利益,等等。
社會主義金融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利益作為工作的根本指南。一是切實保障金融穩定,維護國家的金融安全,管控好內外部風險,加快建立存款保險等兜底保障機制,確保人民群眾的金融財產安全。二是不斷促進金融公平,使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都能公平地獲取金融服務資源,通過金融的包容性發展,做到人人共同分享社會主義金融改革發展的成果。三是通過加快金融改革轉型助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著力推動新型“四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對三農、民生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低碳金融等。隻有牢牢樹立群眾利益的觀念和准則,才能有效避免金融逐利沖動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才能為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實現廣大群眾共同期盼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持保障。
群眾工作體制是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頂層設計。社會主義金融的治理體制建設也要體現群眾的廣泛參與
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黨章明確規定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在國體、政體和黨的執政理念的高度明確了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體制的基本要求。在新的歷史時期,通過不斷完善黨的群眾工作體制,建立黨代表任期制、黨代表提案制等,進一步密切聯系群眾,集中民智、傾聽民意、關心民瘼、凝聚民心﹔通過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民主協商、基層民主制度,推進依法治國、行政體制改革、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進一步從體制上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國家重大事務的權利,為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打下堅實基礎。
社會主義金融的健康發展,也需要從體制上建立牢固的群眾基礎。當務之急是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在金融監管體系建設方面,高度重視並著力健全廣大公眾參與、維護公眾權益的監管體制架構,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這也是西方國家金融危機后監管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二是在金融機構的治理體制方面,加快建立健全包括廣大職工、金融消費者等在內的“利益相關方”廣泛參與的治理體制框架。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權利”。這也體現了我國現代企業治理的特色和優勢,在推進社會主義金融治理體制架構建設中,需要加以堅持和發揚。
群眾工作方法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要通過掌握群眾工作方法提升金融為民服務的本領
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我們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方法。例如,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人民群眾身上汲取智慧,增強解決復雜問題的本領﹔將群眾情緒作為第一信號,使各項工作尤其是改革的力度、節奏與群眾可承受的程度相適應﹔不斷豐富群眾工作的新方法、新技能,充分吸收現代管理學、組織學、心理學等科學方法和理念,增強引導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的能力﹔熟練掌握和運用群眾語言,以群眾容易理解、樂於接受的方式與群眾交流,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等等。這些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基本功。
發展社會主義金融,也需要掌握和運用好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的科學方法。要發揚黨注重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增強調查研究的基本功,從紛繁復雜的經濟金融信息和現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質,找出金融服務的內在規律。善於運用現代技術方法,如“客戶之聲”、數據挖掘分析等技術工具,更加精准有效地收集、分析和響應廣大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提升精細化、差別化服務能力。同時,重視提升金融服務的“親和力”,特別在對老百姓介紹金融產品、提示金融風險時,要避免用晦澀難懂的金融專業術語,盡可能使用群眾容易理解的通俗語言、直觀演示等。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總行行長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