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設,歸根結底是在“情”字上做文章。扎根國情、了解民情,需要我們喚起熱情、捧出真情。而這,都需要以群眾路線為指引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置身於經濟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日益多元,追求真善美與道德行為失范相互交織,亟待通過道德建設增強社會和諧與民族凝聚力。近年來,按照中央文明辦的部署,各地先后啟動了建設“道德講堂”的工作。然而,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營造社會良好風尚的雙重目標下,如何擺脫“政府包辦”可能導致的呆板低效,防止“精英主辦”可能導致的脫離群眾現象,是一道待解的課題。
日前,我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活動中了解到,浙江台州路橋區摸索出了一套讓群眾拿主意、讓“草根英雄”登台主講、讓群眾主管“道德講堂”的做法。實行一段時間以來,不但群眾對“道德講堂”的認同度穩步提升,而且群眾的主動參與度也在提高,成為建設、學習和管理的主體﹔不但“道德講堂”的樣式百花齊放,而且不少基層單位和城鄉社區在建設中取得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三豐收。路橋實踐,提供了一個將群眾路線貫徹到基層宣傳思想工作當中的生動樣本。
在群眾中尋找道德榜樣,依靠群眾營造道德建設氛圍,是路橋實踐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道德環境的營造,在思想道德建設中至關重要。正如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提出的“道德人”理論:人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某一離群索居的、孤立的個人,而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中的一個公民,是自然界巨大國民總體中的一員。環境,對於思想道德培養既有顯性約束力又具有隱性感染力。如果這種道德環境和道德楷模來自群眾身邊,自然會消除“精英主辦”帶來的疏離感,增強吸引力和榜樣作用。道德建設領域和其他的知識教育一樣,重點要解決如何通過滿足需求激發學習興趣、如何通過不斷提升成就感保持學習興趣兩個問題。“草根英雄”登台授課模式符合認知和教育規律,在此基礎上妥善處理好道德榜樣的選擇、授課人選的安排、學習環節的設定等系列問題,並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價值,自然能夠事半功倍。
路橋實踐還告訴我們,群眾路線可以有很多實現形式,有效化解“政府包辦”帶來的呆板低效。以群眾需求為授課指針,內容設計上兼顧黨群政群需求,可以將弘揚主旋律與滿足群眾個性化、本土化需求有機對接起來。在工作策略上,既要制訂剛性制度,也要敢於發動群眾,將“引導群眾”與“依靠群眾”有機對接起來。群眾不但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分享者,更是創造者。落實群眾作為權利主體的地位,解決的主要是參與動力問題﹔落實群眾作為義務主體的地位,解決的主要是參與責任問題。隻有切實為群眾創造享受權利的機會和提供履行責任的平台,群眾的主體地位才算落到實處。也隻有如此,群眾的主體感以及由此衍生的積極性、責任感與創造力才能得以激發,思想道德建設的群眾基礎才能得以夯實。
思想道德建設,歸根結底是在“情”字上做文章。扎根國情、了解民情,需要我們喚起熱情、捧出真情。而這,都需要以群眾路線為指引,一切為了群眾,始終依靠群眾。這是“路橋實踐”的基層切片告訴我們的道理,也是其他領域的工作指針。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1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