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人民論壇:時時可對照,處處應反躬

江仲俞

2013年11月13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日,讀到《龔全珍日記選》,這位革命老人、將軍遺孀的心路歷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生的樣板。而她高貴的精神世界更讓人看到,隻有時時對照、處處反躬,才能堅守自己最初的信仰,保持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

  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后,她反思:“我為什麼會對學生發脾氣?是我忘記了我是人民的勤務員。”想到丈夫甘祖昌的事跡,她自問:“祖昌支援農業拿出了他工資的大部分。我呢?我為教育事業貢獻了多少?不多。”看到幾十年如一日資助貧困孩子的一對晚輩夫妻,她贊嘆:“我決心以實際行動向他們學習。”總是能找到自身的差距、總是能激發前進的動力,正是在這種不斷的“對照”中,龔老的人生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

  有人說,人生境界的提升,可以《論語》中的三句話為訓:一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一是“見賢思齊”,一是“吾日三省吾身”。正如龔老日記所體現的,從雷鋒到孔繁森,從叢飛到李安,不管是先進典型還是成功人士,她都能在別人那兒發現長處、看到優點,想著“向他們學習”、以榜樣為鏡,最終在不斷反思中完善自身。龔老的日記,可說是一個共產黨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過對照檢查,不斷發現弱點、錘煉信仰的忠實記錄。

  處處有鏡子,折射謙遜的美德﹔時時皆對照,體現自省的作風。能不能以人為師,正是思想作風的反映。試想,如果目空一切,不能放下身段,怎能心服口服學習別人的優點?如果神情散漫,不能嚴格律己,又怎能反躬自省發現自己的短處?誠如美國作家艾默生所言:“短淺的眼光限制了我們。”我們能從別人、從自己身上看到什麼,決定著我們能走多遠、登多高。

  領導干部因為手中握有一定權力,尤其容易產生“高高在上”的心態。總聽群眾評價說,“這個人‘官味’很濃”。官味濃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自以為是,鼻孔朝天,看不起別人。這樣的人更該謹記魯迅先生的話,“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自己。”養成“看人之長,度己之短”的思維習慣和工作作風,才能在對照中成長,在反省中提高。

  正因此,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照鏡子”也是一個基本的方法。很多人覺得找不到鏡子,這個看不上,那個不如我,隻好言必引先賢、事必稱領袖。龔老的日記,可說是給了這些人一個“照鏡子”的教材。的確,說到種糧,自然“吾不如老農”﹔講起種菜,也是“吾不如老圃”,人無完人,事無完美,如果不能一直向著更好、更高出發,而是安於現狀、志得意滿,怎麼能完成信仰的試煉、精神的修行?

  龔老以其幾十年如一日的“修行”,向我們展現著共產黨人信仰的本質。不管是以黨章為鏡、以先進為鏡,還是以作風要求為鏡、以群眾期盼為鏡,都需要如龔老一樣,把這些鏡子時時擺在眼前、放置心間。一次“大掃除”固然能讓窗明幾淨,但作風的改進更存在於長期的堅持中,勤於拂拭、久久為功,才能打開更高遠的人生境界。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13日 04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