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陳俊祥:踐行群眾路線當答好“三問”

陳俊祥

2013年11月12日15:34  來源:新華日報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為了使目前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偏、不空、不虛,有必要糾正和把握幾個容易忽視的“群眾”問題,即群眾是哪些人(Which)?群眾在哪裡(Where)?群眾需要什麼(What)?隻有回答好這“三個W”,才能使教育實踐活動有的放矢、取得實效。

群眾是哪些人?毛主席曾說,“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指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必須首先明白“我是誰”,時刻告誡自己“我們自己就是人民群眾的一員”,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才能“把自己擺進去”,而不是凌駕於教育實踐活動之上或之外。其次,相較於過去,今天的“群眾”概念更具復雜化、多元化,導致我們頭腦中的“群眾”與實際中“群眾”並未完全重合與同步,有必要對“群眾”這個大概念進行再理解、再認識、再深化。在現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群眾的范圍。按照這個定義,除了以前“工農商學兵”的簡單概括,黨員干部、黨外人士、弱勢人群、兩新組織業主及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以及社會新興階層和群體無疑也都應在群眾范疇之內。

群眾在哪裡?“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們常說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但前提是“群眾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要否真正搞清楚了。實踐中,部分領導干部深入基層和群眾調研時走馬觀花,隻願看盆景,不看后景,還存在“被安排”現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脫離群眾在所難免。還有的不願躬下身子,不與群眾坐同一條板凳,躲在“辦公室裡”、“玻璃門后”,將自己位置放得太高,故意看不見群眾。其實隻要心靈深處有群眾,那麼身邊處處有群眾。面對群眾的上訪,你帶頭接待處置﹔群眾上門辦事時,你帶頭笑臉相迎﹔群眾有困難時,你帶頭慰問幫扶。你站立的地方,就有群眾期盼的目光。

群眾需要什麼?有人說過,“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一個地方最需要做什麼,最亟待改變什麼,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憑自我感覺、閉門造車、關門開會,這樣永遠不知道群眾想什麼、說什麼、要什麼。必須眼睛向下看,多進農戶民戶、多察民情、多聽民聲,群眾最需要什麼,讓群眾自己說然后我們再干。了解群眾所需后,就要更加努力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民生問題上多下功夫。

(作者為中共盱眙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分享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