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許多地方黨員干部紛紛下基層,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近日,筆者從電視上看到一位蹲點干部這麼說:“黨員干部下鄉到基層,關鍵是要自覺地增進同群眾的感情,感情問題解決了才能把作風轉變過來,才能聞得民間疾苦聲。”
這話發人深省,講到了“節骨眼”上。增感情與聞疾苦是一對因果關系,隻有設身處地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情同手足,才能知曉民間疾苦,做到與百姓共歡樂、同憂愁。沒有感情或感情淡薄,你就成了“瞎子”、“聾子”,看不到也聽不到百姓疾苦,群眾也會把你當外人,有了疾苦不願或不敢向你訴說。可見感情是干部聯系群眾的橋梁,隻有下決心跨過這座“橋”,才能真正融入群眾中。
與人民群眾共建感情“橋梁”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過去有首耳熟能詳的老歌:“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人民群眾離不開共產黨。”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黨與群眾的血肉關系。可如今,這份情被一些人遺忘了,有的干部忙於應酬交際,很少想到群眾﹔有的官僚主義作祟,不聞不知民間疾苦﹔更有甚者,用權力欺壓、魚肉百姓。這些問題的根子都是源於與群眾的感情紐帶出現了裂痕。
增進對群眾的感情,渠道無外乎兩條:一是“沉”下去體察民間疾苦。不能像“欽差大臣”一樣,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般“深入”,這樣隻會與民眾離心離德。要像秤砣入水一樣一沉到底,不打官腔、不擺官架子。這樣,群眾才能感覺你就是他們的親人,信賴感、親切感也會油然而生,自然就增進了感情。
二是先正身艱苦奮斗作表率。領導干部站得直、立得正,率先垂范,最有說服力、感召力,是增進與群眾感情的最大“資本”。那些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遲早要為老百姓唾棄。明嘉靖三年,河北無極縣知縣郭允禮手書一則“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能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並貼於縣衙署的高牆上作為“鏡子”天天對照。這個“官箴”與我們黨廉政勤政要求可謂如出一轍,應該成為黨員干部做人做官的座右銘。隻有解決與群眾的感情問題,與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濟,才能鑄就新時期黨群、干群的血肉關系,和諧社會建設才有堅強的政治保証與社會基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能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