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消解社會沖突的關鍵

閻榮舟

2013年11月11日15:02  來源:學習時報

社會沖突是社會發展中各個主體之間價值觀、利益訴求等不一致誘發的矛盾和對立。建設性社會沖突是必要的,是社會發展的有效推動力。但如果社會沖突得不到及時化解,破壞性沖突越來越多,那就會給社會發展帶來不利的結果,破壞社會發展的系統合力,因此要重視社會沖突的控制和消解。而要做好社會沖突的消解工作,關鍵一條是堅持並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疾苦,設身處地地解決群眾問題,扎扎實實地保障群眾利益。

當前社會沖突的主要類型及其成因

以誘發社會沖突的原因為標准進行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收入差距過大帶來的沖突。因為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的財富分配差距日益加大,而且在市場經濟中,存在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所以仇富心理加重,社會不同利益群體之間普遍存在信任度低,交易成本高的一種狀態,從而影響到全社會的合作共贏,心理性沖突嚴重。二是政策訴求與部分利益主體訴求不一致引發的沖突。公共政策具有全局性的利益訴求,往往追求的是規模效應、長期效應,難免對個別的利益主體短期上有一定傷害,而在市場經濟中,與政策相關的一些利益主體更主要是關注自我利益。因此,發展中的大多數人認可的好政策,一樣會因為溝通缺乏、救濟失范而導致執行中的對立,何況還存在種種政策執行不到位的情況,導致局部的利益沖突發生,甚至形成暴力性社會沖突。三是社會性整體心理干預能力弱與社會性焦慮規模擴大而形成社會沖突。每個社會的發展都存在不同的社會性壓力,部分社會個體感覺安全需要不能得以滿足,存在社會性焦慮,但我國當前社會性心理干預機制並不通暢,因此,焦慮的增加與干預的不到位就導致一些社會沖突發生。四是網絡普及與網絡監管不對稱而引發的沖突。網絡尤其是新媒體網絡的發展普及帶來了生活工作和娛樂的均等化,社會性信息不對稱逐步消除,但因為網絡監管難度大,各種網絡表達逐漸失范,一些謠言傳播誘發了社會沖突。五是公權機關權力失范帶來的沖突。為百姓服務應該是公權機關的天職,但組成公權機關的一些工作人員卻因為道德問題和機會主義而有各種失范行為,如腐敗、瀆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這些都導致民眾對政府為代表的公權機關信任度降低,由此而引發了一些社會沖突。六是改革不徹底帶來的沖突。改革過程中因為缺乏系統安排,頂層設計不到位,很多政策碎片化、試點長期化,從而形成了政策性的社會沖突,如人事、社會保障等領域改革不徹底,出現政策性歧視的客觀結果,削弱了改革追求公平正義的初衷,也容易誘發一些社會沖突。

踐行群眾路線消解社會沖突的路徑選擇

作為不同利益個體集合而建立的社會,不大可能一勞永逸地實現所有人一致性滿意的狀態。因此,隨著某一個階段的社會發展,各種利益沖突、各種發展失調都會逐步積累,引發社會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甚至是強烈對抗,這就需要政策決定者和執行者深入群眾,扎實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搞清楚社會沖突的根本關節點,匯集民意,集中群眾智慧,將群眾創造出來的好辦法好思路,在宏觀層面進行統籌把握,做好頂層設計,以改革為基本動力,以創新為基本方式,按照從觀念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路徑,全面消解社會沖突賴以存在的基礎,這關鍵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深入認識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堅持群眾觀點,創新觀念,深化頂層設計,打好改革的攻堅戰,消除因為政策碎片化、政策部門化等現象帶來的沖突,提升政府等公權機關的公信力,重建社會發展中的信任機制和社會誠信體系。在此基礎上,系統研究、科學評估我們已經存在的政策,認識政策的時效性和歷史局限性,結合現實條件促進政策創新,找出現階段下科學有效執行政策實現政策目標的途徑。以依靠群眾進行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為基本原則,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大政府信息公開的力度﹔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加強反腐敗制度創新,推動社會性監督機制的硬約束,規范公權,增強政策執行的透明度,消除因個別人的個別問題帶來的政策執行扭曲問題,形成良好的政策執行與政策效果監督的機制。

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宗旨。堅定社會發展的和諧程度,反映的是我們改革開放方向的正確性,反映的是我們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發展的科學程度的認知,通過大力加強社會建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系的建設,實現社會管理從管制型社會管理向服務型社會管理的根本轉變、從單純政府管理向多元社會主體協同治理的根本轉變、從主要依靠政策管理向依法治理和綜合施策的根本轉變,消除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充分了解群眾的精神需要。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建立廣泛的社會心理干預機制,消除社會性焦慮,發展中國特色的多元文化,激發老百姓的正義感、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形成關於社會發展統一認識和未來持續性收益的良好預期,提升行為的長期性、穩定性。

與時俱進,拓展群眾工作領域。通過掌握最新的網絡和信息技術,加強網絡監管,既要保証網絡民主的有效推進,又要嚴格限制網絡暴力、虛假信息等行為的滋生,使得沒有空間距離的網絡平台成為社會發展中消除信息不對稱的主要途徑,促進社會性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要充分認識走群眾路線的長期必要性。實事求是、扎扎實實地進行調查研究,以民生為工作重點,不斷縮小收入差距,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老百姓,讓不同利益群體感受到生活的進步,讓公平正義得以張揚,以消除各種負向情緒的存在載體,全面建成和諧的小康社會。

分享到:
(責編:王金雪、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