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鄧楊:讓批評良藥越用越靈

2013年11月08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開誠布公的批評之后,相互間的關系不是疏遠了而是拉近了,矛盾不是增多了而是化解了,隔閡不是嚴重了而是消除了,交流不是阻塞了而是順暢了

  當前,教育實踐活動有序推進、扎實開展,取得了不少實效,但就各地的情況來看,不少人對批評他人還是有較多顧慮、抵觸和抗拒。

  批評總比表揚難於開口,也比表揚難於接受,這似乎是人之常情。因此,批評人張不開嘴,遇到問題繞著走,“老虎屁股摸不得”,“你好我好大家好”,成了一些人奉行的庸俗關系學。甚至遇到了矛盾分歧,少數黨員干部不是當面講、會上講,而是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最后導致問題日積月累,小毛病拖成了大毛病。

  有人認為,這種不敢批評的不良風氣,是中國的社會文化傳統,難以撼動。在這些人看來,在一個人情社會裡,要真槍實彈去批評人,拉不下臉,抹不開面子,實話實說可能得罪人、結下梁子。古書裡面不是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再聰明能干、博學多才,去議論別人、揭別人缺點,恐怕也沒好果子吃。很多人就把這套明哲保身的人情世故奉為圭臬。

  事實上,即使在傳統社會,仍有一批剛直敢言、寧折不彎的名臣青史留名。漢有在光武帝劉秀面前據理力爭、堅持原則、被封為“強項令”的董宣﹔唐有犯顏直諫太宗二百余次、卒時被李世民視為“朕亡一鏡矣”的魏征。由此可知,傳統文化絕對不是反對公正、善意、建設性的批評,只是厭惡那種閑言碎語、混淆視聽的“好議人”。中國古代許多類似諺語,比如“搬弄是非者,本是是非人”,又比如“靜坐常思己過,言談莫論人非”,也是反對那種搬弄是非、含沙射影、別有所指的“議論人”。對於襟懷坦蕩、深思熟慮、客觀公正的批評者,任何時候都得到認同、鼓勵。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一劑良藥,是對同志、對自己的真正愛護。要大膽使用、經常使用這個武器,使之越用越靈、越用越有效。事實上,相互批評應該在立場上秉持公心、實事求是、以事業為重、從團結出發,在態度上直面問題、直言不諱、開門見山、說開說透,在方法上講求技巧、注意場合、由表及裡、循循善誘。惟其如此,在開誠布公的批評之后,相互間的關系不是疏遠了而是拉近了,矛盾不是增多了而是化解了,隔閡不是嚴重了而是消除了,交流不是阻塞了而是順暢了。

  當前,教育實踐活動陸續進入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的環節,活動越是往后,越要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貫穿始終、善始善終,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善做善成、取得實效,進而使教育實踐活動實踐成果、制度成果轉化為改革發展的推動力量、國家民族的精神財富。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08日 05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