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深幽、潮悶的喻家山人防山洞的狹長通道,那個備受國際同行矚目的引力實驗室,就建在這個人防山洞內。在這裡,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教授帶領他的團隊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堅守,開展精密重力測量研究,探索引力規律,奠定了我國引力研究的國際地位。
科學家的天職在不懈探索真理,而興趣與毅力是找到真理的最有利要素。記者近日採訪羅俊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時,他談到科學家的特性就是充滿探索的興趣,追求真理,迎接挑戰,越是困難越去挑戰。
“對於引力研究,就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想去試試,以為5年、10年就能完成這個科學夢想,沒想到竟經歷了20年、30年漫長的求索過程,幾乎一生奉獻於此。”羅俊談起山洞裡的青春歲月,他更多感受到的是激情、樂趣和幸福。
由於引力實驗對恆溫、隔振、電磁屏蔽等要求極高,1983年,學校決定把實驗室建在人防山洞中。最初的10多年,除了吃飯和睡覺,每天10多個小時,羅俊幾乎都在山洞中做實驗。上下班兩頭不見太陽,經年累月,頭發掉了將近三分之二,左臉上出現了一塊塊白斑。
山洞裡的工作環境,在別人看來是艱苦的、難受的,但在羅俊看來,可以不與外界接觸,平靜地干活,沒有干擾地做實驗,這是做引力研究得天獨厚的優勢。
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最早認識和測量的一個物理學基本常數,但迄今為止,其測量精度仍是最差的,因此備受各國科學家關注。測G是羅俊及其團隊花費精力最多、持續至今的研究工作。
為了攻克測G難題,從機械共振法到電磁引力靜平衡法,在提出一個個方案、研制一台台儀器、進行一次次實驗后,堅韌執著的羅俊決定選擇扭秤周期法繼續測量。
成功總是垂青那些堅韌不拔者。1998年,羅俊採用精密扭秤周期法取得了105ppm(1ppm是百萬分之一)相對精度的測G結果。隨后,他們又對結果不斷進行修正。最終測量結果被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推薦的萬有引力常數值所採納。
探求科學真理就要不斷挑戰極限。又是十年,2009年,羅俊團隊將G的測量精度提高到26ppm。這是國際上精度優於50ppm的六個結果之一,也是採用扭秤周期法測得的最高精度G值。
“在做科學研究時,或者定位在基礎學科重要前沿問題上,或者定位在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上。”羅俊常常對他的團隊說。
早在2000年,羅俊開始謀篇布局,拓展新的研究方向。這一年,他關注到國家對精密重力測量技術的迫切需求,啟動了空間加速度計研究,2006年,團隊研制的空間簧片加速度計成功通過搭載飛行驗証,為我國自主研發重力測量衛星打下了堅實基礎﹔2005年啟動冷原子干涉重力測量實驗,研制的冷原子干涉重力儀分辨率已居於國際先進水平﹔2010年,啟動航空重力梯度測量技術攻關,目前實驗平台已經基本建設完畢……
羅俊團隊聯手相關單位提出的“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項目,今年被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長期規劃“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羅俊對學生要求之嚴令所有人印象深刻,他指出缺點紕漏毫不留情。團隊的每一篇學術論文投稿前他都要仔細審查,修改很多次,現在的博士生導師涂良成教授回憶,曾經他的一篇論文,羅老師改了17次才獲得通過。
但在他的團隊中間,學術思想的討論又是非常開放的。老師與學生經常爭得面紅耳赤,個體獨立的學術思想在無拘無束的碰撞中,迸發出一個個創新的火花。
“為了實現大科學夢想,必須培養出一支過硬的科研隊伍。”羅俊追求真理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一絲不苟嚴謹負責的治學精神,全方位感染著團隊成員和他的學生。周澤兵、胡忠坤、涂良成……一批骨干快速成長為引力中心新一代學術帶頭人。(記者俞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