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以先鋒模范為鏡)

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羅俊院士30年在山洞搞科研 

這裡是“世界引力中心”

記者  付  文

2013年11月07日14: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羅俊教授(中)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在做實驗。
  資料照片

  在長年不見天日的喻家山人防山洞內,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帶領團隊三十年如一日,開展引力精密測量研究。他的團隊取得的萬有引力常數值,是國際上精度優於50ppm(1ppm是百萬分之一)的七個結果之一﹔其引力實驗室也被外國專家稱為“世界的引力中心”。

  

  深秋時節,華中科技大學喻家山人防山洞內,仍有些水珠從地下滲出來。就在這潮濕陰冷、幽暗深邃的地下,誕生了一座世界知名的引力實驗室。

  三十年磨一劍

  科研世界領先

  “我沒覺得科研有多苦”

  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最早認識和測量的物理學基本常數,也是迄今為止測量精度最差的常數,因此備受各國科學家關注。

  1983年10月,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開始籌建引力實驗中心。由於引力實驗對恆溫、隔振、電磁屏蔽等要求極高,時任院長朱九思聽取陳應天教授的建議,決定把實驗室建在喻家山下的人防山洞中。當時,還是陳應天教授研究生的羅俊就全程參與了中心的籌建和研究工作,由此與引力結下了不解之緣。

  測G是羅俊及其團隊花費精力最多、持續至今的研究工作。

  “地表的重力大小,是由地球內部的物質構造決定的。如果我們能精確測量地面重力,就能了解地下物質密度分布。”羅俊說,“打個比方,精密測量就相當於給地球做CT,可以知道地下礦藏的大致分布。”

  為攻克這一難題,從1986年開始的近10年,除去吃飯和睡覺,羅俊幾乎都在山洞中度過。長年不見太陽,加之山洞裡陰暗潮濕,羅俊頭發掉了一大半,索性剃了光頭﹔1992年,羅俊左臉出現一片片的白色斑塊,直到1996年才治好。

  1998年,羅俊取得了105ppm相對精度的測G結果。2009年,羅俊團隊將G的測量精度提高到26ppm。這是國際上精度優於50ppm的七個結果之一,也是採用扭秤周期法測得的最高精度G值。羅俊團隊測G實驗結果被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推薦的CODATA值所收錄,並以華中科技大學英文縮寫HUST命名。

  “我沒覺得科研有多苦。外界看來是犧牲,可我更多感受到的是樂趣和幸福。”回想過去,羅俊很坦然。

  服務國家發展

  提升國際地位

  “這裡已成世界引力中心”

  為了讓團隊能承擔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服務國家發展,羅俊積極謀篇布局、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2000年,注意到國家對精密重力測量技術的迫切需求后,羅俊帶團隊啟動空間加速度計研究。6年后,團隊研制的空間簧片加速度計成功通過搭載飛行驗証,為我國自主研發重力測量衛星打下堅實基礎。

  2005年,團隊開始冷原子干涉重力測量實驗。現在,他們研制的冷原子干涉重力儀分辨率已居於國際先進水平。

  2010年,團隊啟動航空重力梯度測量技術攻關,目前實驗平台已基本建設完畢……

  把中國的引力實驗研究帶到國際學術前沿,是羅俊的奮斗目標之一。

  羅俊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一直非常活躍。

  1990年,羅俊赴俄羅斯參加由11國代表組成的日全食考察團。他利用精密扭秤進行了日全食反常效應觀測,隨后又進行了帶電扭擺特性研究。這兩項實驗結果,解釋了長達30年之久的“引力異常之謎”。

  1994年,羅俊在美國第七屆廣義相對論格羅斯曼會議上報告了太陽中微子反常相干散射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結果,否定了美國著名科學家馬裡蘭大學韋伯教授的理論假說和實驗結果。澳大利亞《西澳州報》稱這是“對韋伯晶體理論致命的一擊”。

  伴隨著一個個有影響力研究成果的發布,引力實驗中心的研究逐步走到前沿,國際地位穩步提升。“這裡已成為世界引力中心。”今年7月,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保爾·波英頓教授參觀中心時由衷贊嘆。

  把關論文發表

  培養學術骨干

  “所留學生不能隻做原方向”

  在學生眼裡,羅俊是一個嚴厲到幾乎苛刻的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源自他對真理的追求。

  “實驗狀態記錄要詳實,不准含糊遺漏﹔實驗輸入條件要驗証,不准存在假設﹔實驗流程安排要論証,不准隨心所欲……”在引力實驗中心的牆上,隨處可見羅俊定下的實驗室“十要十不准”。

  現在,20余項規章制度為科學研究和學生培養的高質量、為團隊高效有序的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規范只是約束行為,但不禁錮思想。”羅俊說,“大學必須堅持學術自由的精神。”在實驗中心,學術思想的討論從來都非常開放。為了一個學術問題,這個已經57歲的小老頭兒,經常和學生們爭得面紅耳赤。

  團隊的每一篇學術論文投稿前,羅俊都進行仔細審查。“我有一篇論文,羅老師讓我修改了17次。”羅俊當年的學生、現任引力實驗中心副主任涂良成印象深刻。“玉不琢不成器”,經羅俊指導的博士生胡忠坤、涂良成的論文分別被評為2003、2008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所留學生不能隻做原方向,我要幫助他們去開辟新的方向。”羅俊說,想做成大事,必須要有戰略考慮,有一支素質過硬的團隊。

  在他的指引下,從傳統引力實驗到周澤兵的衛星重力測量、胡忠坤的冷原子精密測量、再到涂良成的重力梯度測量等,一個個新的研究領域被開辟……這幾名學生也快速成長為中心新一代的學術帶頭人。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07日 06 版)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楊媚)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