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區金海湖鎮郭家屯村桃園裡,著名的平谷大桃已採摘完畢,幾個穿藍布褲、迷彩上衣的桃農正忙著剪枝。看見區人社局的工作人員走過來,桃農王金華連忙招呼:“這不是小王嘛,吃早飯了沒?前兩天剛領了工資,還沒謝謝你呢!”
記者近日在北京市平谷區採訪時發現,不少村裡農民和企業人員對區人社局的員工熟悉得能叫出名字。
被叫小王的,是區人社局就業科工作人員王艷華,平常的工作就是走村串戶向農民宣講“一產員工化”政策,即通過有效組建或利用一產生產經營公司,推動在一產從業的農村勞動力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享受穩定工資收入,並按城鎮職工標准享受同等五險一金的社保待遇。
王艷華和26個同事成天穿著黑色工作裝去田間地頭跟農民嘮嗑、辦培訓班,還挨家挨戶講政策,被農民玩笑地稱為“黑西裝”。
“這個政策好,我今年44歲,前些年得了糖尿病,一個月光抓藥就得1600塊,一年靠著自己的3畝地種玉米還掙不到千八百塊,成天發愁。”王金華告訴記者,3個月前他通過“一產員工化”簽了勞動合同,還辦到了社保卡,每月醫療費自費部分大大減少。更讓他高興的是,15年后他也能和城裡人一樣領退休金,安度晚年了。
王金華說,他這“老王”多虧了人社局的“小王”。“那孩子天天來我家串門兒,跟我去地裡,掰開揉碎了講道理,連口水都不喝。現在我明白了,以前新農合是喝湯,現在上五險,咱是吃上餅了。一搞一產員工化,養老社保都不怕。”
平谷區人社局局長長劉忠告訴記者,“一產員工化”是農村“新的三起來”的重要抓手,即農民組織起來、土地流轉起來、資產經營起來。推行至今,平谷區273個村裡已有三分之一實現“一產員工化”管理,就近就地實現就業。
有這樣的“家教式”服務,受惠的不僅是老百姓,還有企業。地處平谷區夏各庄的華陽服裝廠廠長見立榮表示,“黑西裝”經常進企業走訪,講最新出台的好政策,還無償給員工辦培訓班提高操作技能,督促企業負責人為員工解決社會保障待遇。
“前幾年金融危機,廠子差點經營不下去,人社局專門請服裝專業的老師給員工編教材,還上了6個月課幫助我們培訓了800多名員工。”見立榮說。
現在,見立榮的員工隊伍都很穩定,工作環境和福利保障好,這幾年一例員工投訴都沒有,產品更是暢銷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啥時候給人社局打電話,他們都不煩。”見立榮說。
“家教式”服務是平谷區人社局推出的為民服務新理念,變坐等上門為主動上門,為服務對象進行一對一政策指導和服務。劉忠說,人社局工作的三大塊——就業、增收、社保,就是百姓根本福利的供給窗口,跟老百姓接觸,就要解決他們的問題。
就拿整建制轉居工作來說,平谷區人社局採取的是“一村一辦法、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測算”的方式,根據每個村民的家庭情況、年齡和保險基數差別,設計不同的轉居方案和保險安置費使用辦法,這些都得要“黑西裝”拿著計算器,一家家去測算。
平谷區委書記張吉福說,為了解決農民的社保和福利待遇,平谷區人社局專門精選了30名業務骨干成立社保工作組,走村入戶,現場解決問題。“做好基層工作就要和百姓感情好,真刀真槍為百姓做實事。”(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 郭宇靖、朱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