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踐行群眾路線 增強“四自”能力

劉丹

2013年11月04日14:33  來源:大連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教育實踐活動要著眼於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四自”是中國共產黨能夠戰勝千難萬險,獲得執政地位,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法寶。而與時俱進、增強“四自”能力,則是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應對風險考驗,拉近黨群干群關系,夯實執政基礎的必由之路。

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中國要是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首先保証自身肌體健康、組織純潔,才能不斷抵御來自外部風險的侵蝕,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始終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信賴。當前,隨著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以及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風險考驗前所未有。要化解風險考驗,關鍵在於以增強“四自”能力為途徑,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除舊布新,樹立新風,不斷拉近黨群干群關系,夯實黨的執政根基。

毛澤東在革命戰爭年代指出:“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給老百姓當勤務員。”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隻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這種高度的宗旨意識和群眾觀點,是黨形成密切聯系群眾優良傳統作風,獲得人民群眾支持的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踐行“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保持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增強“四自”能力,首先要常照黨章這面鏡子,在黨員領導干部的宗旨意識和群眾觀點上找差距,深入挖掘思想深處的“病灶”。要努力克服脫離群眾的思想和意識,堅決糾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持以群眾的眼光看問題,想事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正把宗旨意識、群眾觀點內化為黨性修養,外化為服務人民群眾的具體行動。

早在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就形象地說:“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歷史和實踐反復証明,打掃和洗滌思想上的灰塵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開展好批評和自我批評。踐行群眾路線,增強“四自”能力,必須要運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利器。要以“觸及靈魂”的勇氣,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克服黨內諸如自我批評丟面子,批評上級丟“烏紗”,批評同級丟和氣,批評下級丟選票的觀念。敢於拋開面子,解剖自己,亮丑揭短,不避重就輕,不回避矛盾,不諱疾忌醫,深刻剖析問題。大家一起紅紅臉、出出汗、治治病,攻克脫離群眾的“四風”頑疾,提高思想,轉變作風,改進工作,增強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

創新是歷史前進的動力。一個政黨不注重革新,終將被歷史和人民所淘汰。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自覺地把自己的思想從一些不合時宜的觀念、作風和體系中解放出來,摒棄不正之風,以黨的建設科學化為引領,不斷以除舊布新的勇氣化危為機,夯實黨的執政根基。踐行群眾路線,增強“四自”能力,要求黨堅持除舊布新的勇氣,增強黨服務群眾的本領。當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帶來了深刻的社會變革,人民群眾的訴求從總體上看已經由原來的脫貧性訴求轉變為發展性訴求,從滿足物質需求轉變為滿足精神需求,同時,不同的社會群體對利益的追求發生了分化,利益沖突日益復雜化。中國共產黨面對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多元化和復雜化,必須拿出除舊布新的勇氣,以建設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政黨為依托,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勤學習、勤思考,豐富知識,增長才干,提高境界,克服能力不足造成的“不作為”和“濫作為”,以多樣化的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利益訴求,增強服務人民群眾的本領。

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的特點,往往是抓一抓就見效,鬆一鬆又抬頭,而克服作風問題的反復性和頑固性最好的武器是建立剛性的制度。因此,黨中央提出,要以這次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為契機,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廢止不適用的制度。踐行群眾路線,增強“四自”能力,最根本的是以剛性的制度保証黨員領導干部常照鏡子,常洗澡,勤正衣冠,勤治病。鄧小平指出:“一個革命政黨,最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因此,踐行群眾路線,增強“四自”能力,關鍵在於以剛性的制度保証建立聽取人民群眾聲音的平台,接受來自人民群眾的監督和評價。一方面要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以制度保証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形成黨員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的互動,使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不流於形式,取得人民群眾滿意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束之后,充分發揮制度長期性、穩定性、硬約束、管長遠的特點,以制度保証人民群眾監督、評價、反饋長效機制的建立,使黨員領導干部始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

(作者單位:中共大連市委黨校)

分享到:
(責編:王金雪、程宏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