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重要論述對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進行了充分詮釋,內涵深刻,情真意切,朴實生動,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認識論,飽含著心系人民、熱愛人民的鮮明立場和真摯情感,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事業科學發展的行動指南。
牢固樹立以人民群眾為本的理念
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在對政法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中,習近平同志也突出強調要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念,堅持司法為民。這些重要論述,從黨的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闡明了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密切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極端重要性,深刻揭示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使命和價值所在。
我國檢察機關是“人民檢察院”,人民性是檢察機關的根本屬性。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僅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檢察機關的根本屬性所決定的,也是“權力屬於人民”的憲法原則在檢察工作中的重要體現。檢察機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必須用來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近年來,各級檢察機關在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一些檢察機關和少數檢察人員為民意識、公仆意識淡薄,地位觀錯位、權力觀扭曲﹔有的不會做群眾工作,釋法說理不透徹、方法簡單,讓群眾無法信服﹔有的對群眾感情淡漠,對群眾訴求無動於衷、敷衍應付,特權思想、霸道作風嚴重﹔有的執法效率低下,濫用強制措施、違法扣押凍結款物,嚴重侵害當事人合法權益﹔等等。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在思想深處沒有擺正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沒有真正解決“我是誰、相信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
各級檢察機關要以正在深入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組織廣大檢察人員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理解、准確把握黨和人民的新要求,廣泛開展宗旨意識、群眾觀念教育,切實增強“人民檢察為人民”的理念認同、感情認同和實踐認同,打牢執法為民的思想基礎。特別是牢固樹立、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本的理念,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念,堅持執法為民,把人民群眾的關注點作為檢察工作的著力點,真正從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出發加強和改進檢察工作,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始終堅持人民是檢察工作全部價值的最高裁決者,把人民滿意作為檢驗檢察工作成效的根本標准﹔始終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貫穿於全部檢察工作中,堅持貼近群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注重發揮群眾的參與、監督作用,推動人民檢察事業向前發展。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要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准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些重要論述,集中闡釋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目標和主要任務。對檢察機關而言,就是要把依法保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檢察工作的根本目標,把忠實履行法律監督職能作為踐行執法為民宗旨的基本途徑,切實加大執法辦案力度,更好履行法律監督職能,以執法為民的實際成效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的新期待,積極推進平安中國建設。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檢察機關要以人民群眾對社會平安的需求為導向,依法嚴懲各種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特別是食品藥品安全、環境安全、生產安全、信息安全的犯罪,堅決查辦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件、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重大責任事故背后的職務犯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積極參與對特殊人群的矯治管理、重點場所的安全防范、公共安全隱患的有效整治,充分發揮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的法治保障作用,為人民安居樂業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順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新期待,積極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隨著法治意識、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人民群眾追求公平正義、維護自身權益的企盼更加強烈,不僅高度關注偵查機關、審判機關執法司法是否公正,也高度關注檢察機關是否依法充分履行了法律監督職責,執法不嚴、司法不公背后的職務犯罪是否得到嚴肅查辦。檢察機關要堅持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基本價值追求,認真貫徹實施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依法全面加強對立案、偵查、審判、執行等環節的法律監督,堅決依法監督糾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刑訊逼供、枉法裁判、超期羈押和違法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突出問題,使受到侵害的權利依法得到保護和救濟,使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受到制裁和懲罰,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律的尊嚴和公正。同時,始終高度重視解決自身執法不嚴、不公問題,堅持不懈強化對自身執法活動的監督制約,不斷提高自身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水平。
順應人民群眾對反腐敗的新期待,積極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始終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檢察機關要認真落實中央關於反腐敗斗爭的決策部署,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老虎”、“蒼蠅”一起打,既突出查辦大案要案,又嚴肅查辦群眾反映強烈的案件。一些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犯罪盡管涉案金額不大,但直接侵害群眾合法權益,直接損害黨群干群關系,人民群眾非常痛恨。深入開展查辦和預防發生在群眾身邊、損害群眾利益的職務犯罪專項工作,促進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更加重視職務犯罪預防,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職務犯罪發生。
順應人民群眾對權益保障的新期待,積極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地方、一些領域嚴重侵犯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案件時有發生。要立足檢察職能,堅決懲治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教育、就業、醫療、征地拆遷、生態環境、社會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等民生領域的犯罪,更加重視涉農檢察工作,更加重視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及其他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的司法保護,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健全涉檢信訪工作機制,努力為群眾正常反映訴求提供暢通便捷渠道,實現維護群眾權益與維護司法權威的統一。
進一步提升檢察工作的親和力和公信力
習近平同志強調,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証﹔要改進司法工作作風,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這些重要觀點,鮮明指出了檢驗工作成效的最終標准。作為黨領導下的國家司法機關,檢察機關必須堅持以人民滿意為目標,大力加強檢察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認同感和信任度。
改進執法作風。執法作風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對檢察工作的感受。一句生硬的言語、一個粗暴的舉止,不僅會傷害群眾感情,甚至可能成為激化矛盾的導火索。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深入開展專項治理,既堅決糾正濫用強制措施、違法扣押凍結款物等問題,又重視解決對群眾冷硬橫推、言行舉止不文明等問題,教育引導檢察人員牢固樹立理性平和、文明規范的執法觀,真誠、平等地與群眾打交道。
推進司法民主。這既是接受群眾監督的必然要求,也是贏得群眾信任和支持的重要途徑。加大檢務公開力度,除法律規定保密的以外,對執法依據、執法程序、辦案過程和檢察機關終結性法律文書一律向社會公開,充分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發布檢察信息,最大限度增加執法透明度,保障當事人和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建立經常性的征求群眾意見制度,加強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聯系,完善人民監督員、特約檢察員、專家咨詢制度,加強社會輿情收集研判,拓展人民群眾有序參與檢察工作的途徑。完善便民利民機制,深入推進綜合服務平台、民生服務熱線、派出檢察室、信訪窗口建設,落實和完善視頻接訪、聯合接訪、下訪巡訪等制度,拓寬聯系服務群眾新渠道。
提高群眾工作能力。法律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眾工作。如果不懂群眾語言、不了解群眾疾苦、不熟知群眾訴求,就難以真正密切聯系群眾,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要圍繞加強群眾工作能力建設,廣泛開展“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活動,採取集中培訓、典型示范、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使檢察人員學會與群眾打交道交朋友,真正把檢察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維護司法公信。司法公信是司法的生命力所在。隻有人民群眾認同司法、相信司法,法律才能真正發揮定分止爭的功能,法律才真正具有權威,司法才真正具有權威。從這個意義上講,執法公信力與人民滿意度是一致的,滿意度越高執法公信力就越高。所以,執法公信力最終的評價者是廣大人民群眾,執法公信力歸根到底就是人民群眾對檢察機關執法公正的整體評價。要始終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真正做到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切實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
同時,各級檢察機關要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切實整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密切檢察機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各項檢察工作具有更加廣泛、深厚、可靠的群眾基礎,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任務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0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