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既是黨的生命線和基本工作路線,又是一種工作和思想方法,更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立場和基本價值理念,是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重要法寶。“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完美的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本質和精髓。偉大的中國夢是全體中國人的夢,隻有緊緊依靠人民才能最終實現。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決定了必須堅持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原理,通過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不斷實踐和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當代社會的重要實踐。第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全面自由發展是人類的最高價值追求,反映了唯物史觀的根本價值取向。馬克思曾憧憬未來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運動將向更高階段發展,直至人真正擺脫“異化”的支配,實現徹底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唯物史觀對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判斷,要求我們黨必須堅持“一切為了群眾”,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擺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第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人民不但是歷史和財富的創造者,還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的中堅力量,一切社會發展都是人民群眾實踐的結晶,社會變革也需要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才能完成。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是黨的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証。第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始終堅持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賦予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執政地位。對於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而言,人心向背決定了生死存亡,如果失去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無論國家機器多麼強大,最終都會被人民拋棄、失去執政地位。第四,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既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實踐主體,也是價值主體,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一切執政實踐都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人民,隻有人民,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這就要求我們做工作始終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的衡量標准,堅持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重要標准。
黨的群眾路線彰顯中國夢的精神和智慧
黨的群眾路線彰顯了中國夢的底蘊和精神。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和人民夢三者的有機統一。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人民幸福的保障和實現途徑,人民幸福則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最終目的和根本落腳點。實現人民幸福就要確立一切為了群眾的執政理念,緊緊依靠人民,不斷為人民造福。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顯示出驚人的歷史活力和深厚的社會根基,中國共產黨因此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愛戴和支持,從而實現了新中國的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因此,在實現“中國夢”征程中繼續發揚群眾路線所蘊含的群眾觀點、領導方法、工作方法和寶貴經驗,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歷史坐標和現實路徑。
群眾路線凝聚了實現中國夢的智慧和力量。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國際地位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已經具備了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條件。但中國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問題也是不爭的事實。如果不能很好的化解矛盾,不但民族復興無從談起,甚至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穩定都將受到挑戰。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和躬身實踐。實現中國夢需要頂層設計、科學決策,設計如何合理,決策如何可行,關鍵在於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根本在於傾聽群眾的心聲,回應人民的關切。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
廣大人民群眾既是中國道路的踐行者、中國精神的承載者,又是中國力量的主要組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黨隻有堅持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增強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為民務實清廉為價值取向,才能將“中國夢”的理想逐步照進現實。
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添磚加瓦,是每位中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其中黨員干部承擔著更大的社會責任,起著示范和帶頭作用。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黨員干部表現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中國夢的質地和成色。但是,當前在一部分黨員干部身上出現了脫離群眾的現象,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突出,奢靡之風嚴重,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不及時改正不良作風,將會影響中國夢的實現進程和成果。因此,廣大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及時“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走群眾路線,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同時,黨員干部更要勇敢地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以其他同志和群眾為鑒,進一步明確問題的思想根源和解決途徑。唯有如此,我們的黨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才能真正將中國夢照進現實提供堅強的后盾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