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袁純清:教育實踐活動要做好“五個結合”

2013年10月23日14:15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根據山西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對口聯系省發改委。6月28日和9月4日,他兩次到聯系點調研,指導部門同志聚焦“四風”問題,立說立行、邊查邊改,提出要在“結合”上做文章、下功夫,把教育實踐活動扎實深入地開展下去,這對山西省第一批開展活動的163個單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全黨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把握科學方法是活動取得成效的關鍵。

山西是革命老區和能源基地,也是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具有鮮明的省情特色。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必須在不折不扣落實中央各項要求的前提下,緊密結合山西實際,創新推進方式,著力在統籌上下功夫,在“結合”上做文章,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善始善終、善做善成。

弘揚右玉精神堅持群眾路線

把弘揚右玉精神與堅持群眾路線結合起來,是山西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鮮明特色。60多年來,右玉縣委19任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不懈治沙栽樹、綠化家園,森林覆蓋率從0.3%提高到53%,創造了令人驚嘆的發展奇跡,孕育了彌足珍貴的右玉精神。習近平同志對右玉精神予以充分肯定,特別是在2012年9月28日批示,“右玉精神體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

右玉精神與誕生在山西這塊熱土上的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山西當代最大的政治優勢和精神財富。“覺悟加義務”、“镢頭加窩頭”、“窮熬不如苦干”、“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等朴素話語中表現出來的右玉精神,不但與群眾路線完全相通,而且由於其可感、可行、可學,更是堅持群眾路線的鮮活教材。

7月30日,我率領省級四大班子成員專程赴朔州市右玉縣集體參觀學習,實地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右玉精神的重要批示和講話精神,接受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群眾路線教育,提高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增強了學習弘揚好右玉精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大家表示,要把右玉精神作為一面鏡子,認真對照檢查,與廣大干部群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干,迎難而上、久久為功,創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業績。《山西日報》集中刊發了30多位省級領導的現場感言,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此后,第一批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163個單位紛紛跟進,興起了學習弘揚右玉精神的新熱潮。

“面對面”“實打實”

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群眾滿意是標准,解決問題是關鍵。因此,要把“面對面”聽意見與“實打實”抓整改結合起來。在活動各環節中,要堅持開門搞活動,向基層問診、請群眾把脈,做到聽取意見“面對面”、整改問題“實打實”。

“面對面”突出的是感情,就是要把群眾當作親人、朋友,坐在一個板凳上,零距離交流、心貼心對話,讓群眾掏出心裡話、講出真問題。我常想,住在省委大院裡、坐在辦公室裡的時間還是太多了,久而久之,即便群眾立場、群眾觀點不動搖,群眾感情也會淡薄。通過“面對面”,就能找回對群眾的感情,也能增強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認同感。

有一次,當我在太原古交市現場辦公解決採煤沉陷區農民的危房改造問題准備離開時,村裡男女老幼圍住我,握住手不放,從他們眼神中流露出的感激、信任和親切,讓我心裡涌出一陣陣暖流。還有一次,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調研時,與求職的年輕大學生坐在一起交流,我心中想到的既有省委書記的責任,更有一種作為長輩的溫情。

我常想,共產黨人是最講感情的,但現在的一個大問題是干部在“為民情懷”和“履職需要”的關系上處理得不到位,在心裡裝著群眾與職務上服務群眾這兩方面的內在統一上有差距。多年在領導崗位上,自覺不自覺有了“官本位”思想,或多或少有了“官架子”。聯系群眾有時候“異化”成一種工作需要,而不是坐在一條板凳上的深厚感情,不能完全做到苦群眾所苦、樂群眾所樂。可以說,群眾感情淡薄了,即便為群眾做了再多好事,也不能說真正堅持了群眾路線。

“實打實”注重的是效果,就是把解決問題貫穿教育實踐活動全過程,實實在在地解決群眾最急最盼最憂最怨的實際問題。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以來,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廣泛了解群眾訴求,投入更多的行政資源,在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上下大功夫。

8月下旬,18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長分頭深入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窗口單位,零距離了解群眾所需所盼,現場解決有關問題。在此帶動下,第一批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163個單位推出了一大批民生舉措,讓群眾感受到教育實踐活動實實在在的成效。下一步,我們要求從省委常委做起,帶動全省數十個省級領導、數百個市級領導、數千個縣級領導每人包一個重要信訪案件,有力化解信訪積案。

分享到: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