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群眾路線在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實踐

楊元忠 李榮珍

2013年10月23日10:23  來源:光明日報

  毛澤東同志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工作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推動黨的事業成功的制勝法寶。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在群眾路線的踐行上,創造出許多好的方法和好的經驗,從而贏得了群眾最衷心的擁護和最廣泛的支持,使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成為黨中央選擇的長征落腳點。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在群眾路線的實踐上有如下幾方面的突出表現:

  陝甘邊蘇維埃政府和陝甘紅軍秉承了一切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領導人始終把建立人民政權、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作為革命的根本目的,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始終和群眾打成一片、融為一體。他們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真心關心群眾,選舉群眾代表參與政府重要工作,參加政權建設和社會事務管理,形成了“隻見公仆不見官”的和諧生動局面。陝甘邊蘇維埃政府制定的土地革命、發展生產、設立集市、發行邊幣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堅持從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贏得了邊區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也為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在勤政為民的過程中與人民群眾建立了血肉聯系,人民群眾真心擁護邊區政府,他們努力生產爭當模范,積極參軍參戰,為支持邊區、保衛家園作出重要貢獻。蘇維埃政府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自己的行動准則,時時處處維護群眾利益,與群眾心連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著名記者范長江在西北實地採訪過程中,曾感慨地說:“更經數年來赤化教育之結果,民眾心中隻知有蘇維埃、瑞金、莫斯科、列寧、斯大林等,而不知有西安、蘭州、北平、南京等名詞。某縣長曾在合水以東召集民眾訓話,數次申傳,到者寥寥。而蘇維埃召集開會,則二十四小時之內,可以立刻齊集數百裡以內之民眾。”(范長江:《劉志丹之鼓動與民眾之向背》,載《劉志丹紀念文集》,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93—794頁)這段話充分說明了民心的向背,反映出蘇維埃的影響已深深扎根於陝甘人民的心田。

  懂得民眾心理,關心群眾疾苦,是陝甘邊區黨和政府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在邊區的革命實踐中,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始終把群眾的疾苦放在心間,以一種甘為小學生、虛心向群眾學習的態度,與群眾休戚相關,患難與共。他們常常深入到群眾當中,幫助農民耕種秋收,盤腿拉家常,與群眾一個煙袋鍋裡抽煙。劉志丹對陝甘邊一帶的地形、社會、民情等情況非常熟悉,大家都稱他是陝甘地區的“活地圖”。群眾見到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就像見到親人一樣,親切地叫他們:“老劉”、“老謝”、“仲勛”。傳唱至今的數不清的陝甘民歌就生動地說明這一點,比如有這樣一首:“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哥哥跟的是咱劉志丹。老劉站在山上喊一聲,咱們千家萬戶齊響應。”(楊正發編著《南梁之光》,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頁)就連國民黨的報紙也承認:“劉(志丹)非一般之草寇,有理論、軍事、經濟頭腦,更有煽動之技巧。第一次聽了他的演說,就深信不疑。頗有人緣,老幼稱頌。看起來劉是解決民眾吃飯問題,而其更有推倒民國之深意。可惜各級官吏視而不見。”(《秦風》1934年11月)歷史証明,陝甘邊革命根據地之所以能夠鞏固,與黨和紅軍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有著緊密的內在的聯系。

  陝甘邊蘇維埃政府在根據地建設過程中,創造出了合民心、順民意的群眾工作方法。蘇維埃政府總是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因勢利導,有效開展工作,保証了群眾工作能夠落到實處,迅速取得成效。在南梁為中心的根據地初創時期,習仲勛、張策等領導人採取挨門挨戶、訪貧問苦、扎根串連的方法,發動群眾、組織群眾,解決群眾的生活困難。每到一個地方,領導群眾進行分糧、分地、分牛羊的“三分”與抗糧、抗款、抗捐、抗債、抗稅的“五抗”斗爭,這些有組織有目標的斗爭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群眾的革命熱情。“過去,他們一愁無地,弄不上飯吃,弄不上衣穿,地富剝削和壓榨使他們喘不過氣來﹔二愁土匪橫行,拉票子搶劫,……紅軍和游擊隊消滅了土匪,使他們能過上安寧的日子,又分配了土地,更使他們生活有了保障,貧苦大眾真是高興得了不得。”(蔡子偉:《南梁革命斗爭片段回憶》,載劉鳳閣、任愚公主編《紅二十六軍與陝甘邊蘇區》,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35頁)在發動群眾的基礎上,蘇區廣泛建立了群眾團體,“農民聯合會、赤衛隊、貧民團、雇農會等組織在以南梁為中心的幾條川裡相繼成立。”(張策:《陝甘邊根據地南梁蘇區的開辟》,載《陝甘邊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頁)這些群眾組織的活動非常活躍,對蘇維埃政府各項工作特別是支持革命戰爭、擴大紅軍等起了很大作用,

  擴大邊區影響,最大范圍地爭取更多的群眾支持革命,壯大了革命陣營。蘇維埃政府和陝甘紅軍主動將群眾工作做到國民黨統治區裡,起到了消除“紅白(指紅軍和白軍)對立”的積極效果。“當時在敵佔區開展工作十分困難,我們就用單線聯系的方法,以嚴密黨的組織,主要任務是調查敵情,培養骨干。……隨之大力選拔了一批貧雇農積極分子,作為開展活動的基本力量,還團結了除反動的地主分子以外的開明人士。對地方上的老知識分子也進行爭取和團結,從而擴大了黨的影響。”《郭廷藩1985年7月談陝甘邊南區、新正縣》,載《紅二十六軍與陝甘邊蘇區》第451頁)共產黨在國統區人民心中也有很高的聲望,在群眾中流傳著“天旱望雨水,人窮望志丹”的歌謠。在危險叢生的戰場上,國統區的群眾也心向紅軍,冒險主動支援紅軍。“當時,國民黨軍打仗,總拉老百姓用毛驢馱子彈、糧草。我們在前面和敵人一開火,老百姓就拉著牲口朝后邊跑,送給紅軍。”(楊培盛:《和老劉在一起“鬧紅”的日子》,載《劉志丹紀念文集》第330頁)

  正是因為邊區蘇維埃政府和各級領導與群眾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系,所以在危險襲來時,邊區的人民群眾也不惜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他們。1934年5月,陝甘邊紅軍主力轉移外線作戰,甘肅警備第二旅仇良民部和譚世麟部的隴東民團軍共1000余人侵入南梁中心區。閻窪子村的老百姓連夜將紅軍留下的槍支、馬鞍、糧食等全部埋藏到地下。第二天,敵人發現了埋藏地點,並挖出了雞蛋、糧食。為保護埋得更深的槍支和經費,村民武萬有沖到敵人面前大罵這些強盜,被打得昏死過去,扔到野地裡,后被群眾發現救活,卻留下終身殘疾。隨后敵人將牛望台、九眼泉、金岔溝、二將川等村庄的干部、游擊隊員、農民群眾集中在閻窪子村,逼問紅軍去向和財物埋藏地點,盡管先后有42人慘遭殺害和活埋,但始終沒有人開口,敵人最終一無所獲。當時在陝甘邊蘇區,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這充分証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蘇維埃政府也得到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的呵護和支持,所以在危險襲來時,才能看到這種血肉聯系的深情,不惜生命的無私付出。

  陝甘邊區群眾工作和革命斗爭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贊揚,他說:“我們剛剛到陝北,僅了解一些情況。但我看到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很高,懂得許多革命道理。陝北紅軍的戰斗力很強,蘇維埃政權能夠鞏固地堅持下來,我相信創造這塊根據地的同志們是黨的好干部。”(王首道:《中央為劉志丹平反》,載《劉志丹紀念文集》第407頁)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是推動黨的事業成功的制勝法寶。這是歷史的証明,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基本遵循。

  (楊元忠系中共甘肅省委副秘書長、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李榮珍系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

分享到: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