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一天,北京門頭溝齋堂鎮馬欄村73歲的宋恩寶,正在家門口賣李子,突然來了幾個人,“瞅著像城裡的干部,打聽村裡各種事,聊得挺投緣。”
10月17日,北京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委主任王孝東帶隊回訪馬欄村。老宋頭仍舊叫不出王書記的名字,卻熱情招呼:“村裡的水窖有著落了,你們為村裡解了一大難啊。”
馬欄村是北京市委農工委、市農委“進村入戶”行動中的一站。王孝東介紹,他們目前已經走進郊區的66個村,收獲很大,摸到了真情況,找到了真問題,增進了真感情。
“坐在農民的炕頭上,才能聽到真意見”
在教育實踐活動征求意見過程中,農工委開了不少座談會,搞了問卷調查,卻發現提出的意見大多是不痛不痒。
“隻有真正沉下去,坐在農民的炕頭上,把農民當成親人,才能聽到真意見,找到真問題。”王孝東說。
以黨支部為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參加,市委農工委、市農委機關的19個支部104名黨員干部出發了。每進一村,三天兩夜,自費吃住在農家。群眾握著干部的手說:“好多年沒看到市裡的干部來了。”王孝東認識到:“這既是表揚,更是批評。”
“一直認為北京農民生活非常幸福,但走進一些村庄,看到破舊的民房、開裂的房屋山牆和漏雨的屋頂,還是被深深刺痛了。”宣傳處黨支部書記顧崇華說,“既然從事‘三農’工作,就要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人,替他們想,幫他們干。”
組織處黨支部將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概括為“四個最”:農民評價最好的是養老保障制度﹔農民意見最大的是養老助殘券使用政策﹔農民需求最強烈的是發展產業、增加收入﹔農民期盼最迫切的是解決大病就醫問題。
“動作快、效率高、解決問題直接”還數這一次
馬欄村村委會主任李秀民說,過去村裡也接待過不少“訪貧問苦”,但“動作快、效率高、解決問題直接”還數這一次。
農工委辦公室的干部們住在馬欄村,很快就掌握了村裡的難處:耕地少,缺乏支柱產業,雖然風景秀麗還有紅色歷史資源,想發展旅游卻苦於沒有資金,缺乏項目支持。眼前,村裡吃水都還是難題。
針對摸出的6個突出問題,農工委為馬欄村支了“七招”:安排資金改造閑置房屋發展民俗旅游、“一事一議”獎補貼村裡建設水窖等很快就能啟動﹔至於看病難、外出就業難等農村共性問題,將協調相關部門一起來解決……
清水鎮的洪水峪、塔河、洪水口等幾個村,是山區建設處黨支部的“進村入戶”點。進村一看,一些居民還居住在地質災害易發點。為什麼不搬遷?上門一問才知道,村民們對搬遷補貼不是很清楚。干部們一筆一筆為農民算細賬:各種補貼加起來,建新房不用花錢,隻管裝修就行。
目前,農工委已幫助各村解決問題50多個,協調扶持資金305萬元。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22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