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人民論壇:別拿自己不當“群眾”

崔 斌

2013年10月15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有部電影名叫《別拿自己不當干部》,講述的是國有企業裡一位普通工長,時刻以“干部”身份要求自己。兩句天津方言挂在嘴邊,“當官不由民做主,不如回家賣腐乳”,更將“干部”二字化作心中責任,在一件件為民服務的小事中,觸發出無數平凡的感動。

  然而,工作中一些干部卻隻拿自己當“干部”,不願將自己視為群眾一員。有的高高在上,對群眾頤指氣使,甚至對群眾動粗。有的對“父母官”的稱謂很是受用,甚至以此自居。還有的喊著“局長電話一般群眾不能打”的“雷人官腔”。官僚主義有千奇百狀的表現形式,不拿自己當“群眾”是內在因子。忘了自己也是群眾一員,就是脫離群眾的開始。

  干部不拿自己當群眾,群眾便會把干部當“官僚”。太平天國時東王楊秀清稱,“出則服御顯揚,侍從羅列,乃馬者有人,打扇者有人,前呼后擁,威風排場,可謂蓋世。”這種“有功受到足”“后來享大福”思想的泛濫,是導致農民起義覆亡與天國夢破滅的重要原因。歷史上多少故事表明,刻意與群眾拉開距離、劃清界限,必將淪為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安泰,在脫離大地母親的滋養后,最終喪失一切力量而被對手擊潰。

  外在行為是內在思想的反映。少數干部之所以官威逼人,很大程度上是在靈魂深處固守“官本位”的思想,暗排“士農工商”之序,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顛倒了主仆關系,把自己當成了“主人”,把群眾當成“仆人”﹔把自己當“老爺”,把群眾當“下人”。一句話,自身定位差錯,高看了自己,太拿自己當干部﹔低看了群眾,拿自己不當群眾。清人鄭板橋有詩,“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小”字擺正了官吏地位,“情”字勾勒出民本思想。封建士大夫尚懂借竹喻政,為世人激贊,今日個別“官氣十足”之輩,思之當汗顏。

  對於“官氣”,毛澤東同志批評得深刻,“是一種低級趣味,擺架子、擺資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這是最低級的趣味”。當年,毛澤東了解到瑞金沙洲壩缺水吃,親自帶領軍民挖“紅井”,解決了群眾飲水困難。朱德等領導人也都帶頭下田,幫助農民插秧收稻、車水抗旱。周恩來、張聞天等帶頭參加禮拜六義務勞動,為軍屬地裡除草、種菜、挑水。歷史雄辯地告訴我們,把自己擺到與群眾休戚與共的位子,才能成為“創造了第一等的工作”的“模范工作者”,才是一個共產黨人的應有追求。

  現在,一些干部之所以不願干、不敢干、不會干群眾工作,不擅長與群眾打交道,缺乏做群眾工作的本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平常不拿自己當群眾,不了解群眾情況,才會“發憷”,關鍵時刻“掉鏈子”。黃克誠一生倡導調查研究,強調“涉及重大問題,調查研究要蹲下來”。他下部隊時,喜歡到連隊找干部戰士談心,不帶警衛,不打招呼,走到哪裡問到哪裡。一次在湘西視察,正趕上午飯,他就蹲在地上邊吃邊拉家常,大家還以為是后勤派來了解伙食的,便七嘴八舌講了不少真實情況。放下架子“蹲下來”,與群眾打成一片就有了一個切入點。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開展,各級領導干部不妨照一照黨章之鏡,看看鏡中人物,是“官氣”多些,還是“民氣”多些?

 

  致讀者

  應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要求,由人民日報社評論部主編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要言論匯編”已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首批按照專題分為四冊:《人民日報論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好——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人民日報論加強作風建設》、《人民日報論解決“四風”問題》、《人民日報論開好民主生活會》。如需咨詢,請致電人民日報出版社聯系,電話為(010)65369530、65363527。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15日 04 版)

分享到: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