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軍旗輝映“雪域孤島”——“墨脫戍邊模范營”51年模范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紀實

2013年10月07日11:15  來源:新華網

  國慶前夕,記者來到西藏墨脫縣採訪,看到的是:公路上不時跑過的汽車、河灘上成群的牛羊、梯田裡長勢良好的庄稼、村庄裡升起裊裊炊煙……這片被稱為“雪域孤島”的神奇土地上,到處傳頌著子弟兵與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建設保衛邊疆的感人故事。

  51年前,解放軍進駐墨脫﹔21年前,邊防營被中央軍委授予“墨脫戍邊模范營”稱號。半個多世紀以來,邊防營官兵始終牢記我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當親人愛、把駐地當家鄉建,受到當地各族群眾的衷心愛戴。

  修路架橋、養豬種菜……官兵們先后創造了墨脫歷史上28個“第一”

  解放初期,墨脫群眾還保留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特生產方式,道路被高聳入雲的雪山和洶涌的江河切割得支離破碎,因此被稱為“孤島”。

  為使“孤島”與外界相通,邊防營官兵歷盡千辛萬苦,在懸崖絕壁上將原來的“獵人小徑”擴建成能容騾馬通過的崎嶇小路,在雅魯藏布江上為群眾修建了第一座鐵索大橋——解放大橋。之后,官兵們先后協助當地干部群眾建起了200多座大大小小的橋梁,把被河流分割的一個個“雪域孤島”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基本解決了群眾出行的難題。

  墨脫群眾原來種植的是一種稻穗形似雞爪的谷子,產量很低。為了提高稻谷產量,官兵們從內地休假歸來都會背回一包稻谷種,在營區旁自墾的水稻田裡試種,終於培育出了高產水稻。在全縣推廣后,墨脫的人均產糧由過去的不足50公斤,增長到現在的350多公斤,一舉結束了長期以來“一年隻有半年糧,還有半年吃菜糠”的歷史。今年初,邊防營又將一茬茬官兵開墾出來的400余畝水稻田全部交給了群眾耕種。

  2008年7月,為使群眾不光有飯吃,還能有肉吃,官兵們決定喂養生豬。這個決定得到上級的大力支持。得知缺少種豬,林芝軍分區領導立即送來一對,但由於不通公路,無法運進墨脫。這事兒層層上報,最后軍委領導特批,用直升機將這對種豬空運進墨脫。如今,這對種豬成了墨脫的“豬王”,它們的子孫后代遍布各個村寨。

  隨著扎(木)-墨(脫)公路的通車,邊防營官兵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伴隨著滾滾車輪開始提速。駐守在距離墨脫縣城80公裡的格當鄉的官兵,利用駐地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的優勢,幫助群眾建起蔬菜大棚。如今,格當鄉生產的蔬菜不光滿足鄉裡需要,還運到墨脫縣城出售,佔據了縣城蔬菜市場30%的份額。

  如今,在官兵們的幫助下,墨脫各族群眾依靠發展地區特色經濟,紛紛走上了致富道路。墨脫鎮建起的蘭草基地受到游客的歡迎﹔背崩鄉檸檬、香蕉種植已經形成規模﹔格林村藏香豬、藏雞養殖初現效益﹔地東村的烏木筷子、石鍋開始銷往內地……

  51年來,一茬茬官兵幫助群眾修水渠、開荒地、種糧食,為群眾建起了第一塊試驗田,搭起了第一座溫棚,先后創造墨脫歷史上28個“第一”。

  補習班、勇為班、“春蕾”行動……官兵們開啟了墨脫教育文化事業的先河

  這是一組經媒體報道后,被網友稱為中國特色的畫面:在墨脫,教室裡,給孩子們授課的,是中國軍人﹔操場上,帶著孩子們上體育課的,是中國軍人﹔放學的路上,幫助孩子們趟河流、過懸崖的還是中國軍人……

  是的,是邊防營官兵開啟了墨脫教育文化事業的先河。

  有軍營的地方就有學校,有官兵的地方就有課堂。上世紀60年代初,首批進入墨脫的官兵就在保衛墨脫之余辦了補習班,組織群眾進行掃盲教育﹔隨后又開辦部隊小學,協助地方政府辦學,為墨脫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建設者。現在,墨脫地方各級干部中有五分之一上過部隊小學。

  1994年,林芝軍分區原副司令員陳升培在墨脫蹲點時發現,學校缺老師、少教材的現象突出,有的學生十多歲了,還隻會加減法。於是,他主動找到縣教育局,建議在背崩鄉小學辦一個軍民共建班,由邊防營派出素質好、文化高的官兵擔任教員,負責軍民共建班的教學任務直到小學畢業。這個班被命名為“勇為班”。

  “勇為班”現任教員是邊防營四級軍士長周國仁。他在墨脫當兵15年,有14年在“勇為班”任教。學校缺乏教材,他一邊自己動手編寫,一邊請休假的戰友歸隊時捎帶﹔適齡兒童入學率低,他不辭勞苦,走村入戶作動員。14年來,他的1632名學生全都考入初中,其中60名考入內地中學西藏班。周國仁還資助11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他被藏族群眾親切的稱為“瑪米更拉(兵老師)”。

  組建至今,“勇為班”一直保持著很好的教育質量,年年在全縣統考中名列前茅,小學升初中的升學率一直是100%,為各地重點中學輸送了300多名優秀學生。

  為繼續支持墨脫發展教育事業,邊防營還與墨脫縣教委、縣婦聯簽訂了“春蕾計劃”行動責任書,結成幫扶對子,“接力”扶持女童們完成學業。自官兵們參與“春蕾”計劃以來,捐獻錢物總計40余萬元,使130余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並完成了學業。

  走村入戶巡診、培訓基層醫療骨干……官兵們成為各族群眾健康的“保護神”

  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墨脫衛生醫療事業發展落后,群眾衛生常識貧乏,缺少保健意識。

  官兵們進駐墨脫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從思想上入手,讓群眾樹立有病就要及時就醫的觀念。他們常年堅持主動進村入寨送醫送藥,檢查群眾健康狀況,宣傳衛生防病知識。

  官兵們堅持採取“治愈一人病、宣傳整個村”的辦法,一邊給群眾治病,一邊向群眾宣傳防病治病知識。漸漸地,當地群眾的衛生保健意識提高了,生了病都會主動到部隊找軍醫診治。

  通過多年理論學習和臨床摸索,邊防營衛生所總結出了瘧疾、疥瘡、熱毒瘡、季節性流行感冒等十余種墨脫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與治療方法,防病治病8.2萬人次,為墨脫的衛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被當地各族群眾譽為健康的“保護神”。

  在墨脫,現任“墨脫戍邊模范營”衛生所所長亓三彭的名字婦孺皆知。2001年5月,墨脫縣希讓村3歲女孩兒格桑玉珍患上了瘧疾,又不慎跌人燒著開水的鍋中,臀部、腿部大面積燙傷。墨脫縣人民醫院和營衛生所條件有限,無法治愈。亓三彭緊急組織群眾將格桑玉珍送往山外的林芝地區八一鎮。孩子被送往林芝地區人民醫院時,傷口嚴重感染,生命垂危。亓三彭立即同醫護人員一道實施搶救。經過近一個月的精心治療,格桑玉珍恢復了健康。亓三彭真心誠意救治格桑玉珍的事跡,在墨脫傳為佳話。

  如今,亓三彭在墨脫已經工作了13年,走遍了墨脫縣的所有村庄,步行累計5000多公裡。他先后送醫送藥330多次,舉辦專題講座89次,義務治愈群眾病患3800余例,搶救各類危重病人93例,參與地方醫院會診262例,協助地方醫院實施手術60余台,為地方培訓鄉村醫務人員21名,被墨脫群眾稱為活躍在雅魯藏布江畔的“瑪米門巴”。(劉孟全 晏良 陳懷祥)

分享到:
(責編:喬業瓊、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